明清仕女画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7-13 11:18:01

【前言】明清仕女画的文化内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明清仕女画女性形象特征 明清时期,由于人们世俗生活的丰富,市民文艺的泛滥,明清仕女画在形象上以世俗风尚为导向,以适应世俗的要求。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而不失“静女悠闲之态”,成为明清仕女画塑造形象的标准。 “鼻如...

明清仕女画的文化内涵

摘 要 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大多以一种病态的弱女子形象出现,这种阴柔为美、忧郁神伤的特征是由于当时的明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女子依附、卑弱、顺从的女性人格,文人更是有“以女自况”的感情倾诉习惯,赋予了明清仕女画女性形象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明清 仕女画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研究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以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塑造对象,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出了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女性形象,为读者传达出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

六朝时期的仕女画主要服务于封建道德,唯一的创作目的就是“成教化,助人伦”,它表现女性的品德操行,宣扬封建礼教,其时的女性形象特征表现为秀骨清像、超尘脱俗。到了唐代,仕女画的发展达到高峰。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女性审美的标准是“额宽、脸圆、体胖,雍容富态,健康自然”,反映到绘画当中便是“容貌艳丽,气质高贵,体态丰肥,表现出一种盛唐气象”。宋朝时期,封建礼教的深入和程朱理学的兴起,使社会风气变得谨小慎微。此时的仕女画画风沉稳工致,线条法度严谨,人物形象娇小端丽,身材瘦削,体态轻盈,结构严谨准确。元代以后,画坛被文人一统天下,仕女画难以进入文人的视野,因而元代仕女画数量锐减。从整个仕女画发展史来看,宋元时期是仕女画风由晋唐古典风格向明清以后世俗风格的转变时期,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1明清仕女画女性形象特征

明清时期,由于人们世俗生活的丰富,市民文艺的泛滥,明清仕女画在形象上以世俗风尚为导向,以适应世俗的要求。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脱去脂粉华靡之气”而不失“静女悠闲之态”,成为明清仕女画塑造形象的标准。

“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是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关于美女标准的口诀。“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不仅突出女性面部的柔弱、消瘦的特征,而且以“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来进一步强调女性在行为动作上的弱不禁风和束缚性。明清仕女画不仅在面部和举止动作上营造阴柔、羸弱的特征,而且在女子的发式、服饰等细节方面也充分表现此主题,以起到衬托作用。从发式上来看,明清女性选择性地继承了以往历代凤髻、蝉鬓和堕马髻。由于凤髻、蝉鬓和堕马髻所具有的风流飘逸特征正符合了仕女画所要求的气质,此类发型才在明清仕女画中流行。”在服饰方面,明清仕女画家也做足了文章。在塑造女性柔弱形象的同时也着重突出服饰的飘逸性,服饰质地轻薄如纱,衣带随风飘扬,以突显女性的肌不胜衣、弱柳扶风的气质。如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虽然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的人物,服饰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可以看出作者是根据自己生活的时代特征而塑造了人物形象:湘君、湘夫人宽袍大袖、衣带飘扬,形体上纤弱瘦削,体态上风姿婀娜,神情幽怨,给人一种一尘不染、飘飘欲仙之感。

2文化内涵

明清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现出阴柔羸弱、神情忧郁的外在特征,与当时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具有深层意义上的文化内涵。

2.1儒家文化下的男性审美观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而“三纲”“五常”等人伦规范则又是儒家一切伦理秩序的核心,其中男女、夫妇关系是最为基础的规范。儒家奉行的女性理想人格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这种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影响下,“女性”这个主体被社会大众忽略,社会是男性的社会,男性的审美观就是全社会的审美观。《女教篇》规定女子“勿出中门,勿窥穴僚,勿越墙垣”,甚至用“缠足”这一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来限制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把女性完全禁锢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庭院之中。社会对女性的人格尊严的摧残,男性对女性“三寸金莲”的畸形的审美情趣被视为女性人格美、女性道德行为的重要衡量标准。男性对女子依附、卑弱、顺从等儒家人格的极力推崇及其自身对女性畸变的审美心理,造就了明清时期社会大众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是眉目清秀、瘦小娇弱、阴柔忧郁、“倚风娇无力”的弱女子形象。

2.2文人士大夫的“以女自况”

明清两代,在严酷的文化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强烈压制下,士大夫长期受制于君权的统治地位,充当着君王奴役的角色,渐渐地士大夫们在皇权、朝廷面前失去了雄性特征,开始弱化而沦为“第二性”,“男人女性化心态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文人心性中的一部分”。文人们常常以“女性”的口吻为诗为画,寄寓自己不受赏识或遭抛弃的悲惨境遇和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哀怨。王安石新法失败被罢官后写的《君难托》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些都是文人士大夫“以女自况”的写照。文人在诗词中寄寓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画家在画作中寄寓自身情感的形式是相一致的。唐寅在科场考案之后彻底断送了传统的仕宦道路,他终其一生也未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秋风纨扇图》是他的名作,唐寅以画中女子自我写照,借此隐喻自身悲惨的境遇和被当道遗弃的命运,感叹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漠。

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反映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明清仕女画也不例外。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来的阴柔羸弱、神情幽怨之特征,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人格心理。通过这一幅幅画作,我们可以读出其背后古人那忧郁、伤感的精神世界,正如画家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所说:“艺术的本质和目的是要表现人的丰富情感活动和表达人的主观精神情趣。”明清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有着鲜明时代烙印,对后世的仕女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篇:传统民族文化对动画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