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时间:2022-06-13 07:19:47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以此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入明以后的“进士”系学子经过童试(县、府、院)、乡试(省)、会试(全国)中式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必须强调的是,有的举子虽经过殿试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如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除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钤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于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于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于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学子在明朝(1368年—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8人,宋育仁主编《富顺县志》(1931年版,以下简称《宋志》)说有132人,《四川通志》(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现有人说“仅此一朝中进士139人,其中有范氏一门七进士,熊氏一门五进士,李氏一门四进士”(徐玉才:《岁月倾城》),还有人说“在明……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客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特别是……万历十五年间,全县共考中进士50名”(高仁斌:《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而2008年 7月于网上所传《明代富顺进士考证》说只有100名。100个与130几个,相差30多个,差距为何这么大?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最初将其录入《富顺县志》者,缺乏必要的考证,或疏于考证,把不是进士的人当成进士写入了县志,后来者照前志再录;二是写志者对“进士”概念不清,把不能认做“进士”的当成了进士;三是把“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四是把外地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把不是进士当成进士的,在《宋志》中有:李万、彭昂、陈诏、李传、王子方、范懋和、周辰凤、杨春宇、郭庆年、张应泰、陈常、钱承扩,共12人。这12人既在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年〕进士,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一书中找不到,就是在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一书上也找不到。

把不应认做进士的当成进士的有范岷汇。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及博士研究生邱进春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一文中有“四川富顺范岷汇会试121名,未廷试卒”,还有“未经殿试者不能得到进士的出身,其名份依然还是举人”。可见,范岷汇还不能算做进士。(会试中式者称贡士,会试后有一个月左右时间才殿试,这期间,有的因丁忧〔父或母亡故〕或自身生病〔或死亡〕而不能参加殿试,上面说的范岷汇就是一例。)不知前面说的12人中还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有,自然不能算做进士。

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即外籍富顺人)进士,不能再算做富顺进士。四川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大变化,如元末明初的第三次移民入川,大量的湖北人移民四川;明末清初的第四次移民入川,有湖广(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江西、陕西、甘肃、山西、云南、贵州等省的移民入川,由于以湖广人最多,史上叫做“湖广填四川”。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清代以后移民的子孙,少部分是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元代以前的土著乃是凤毛麟角。那些从外地(比如湖广)移民到四川(或富顺)的人,其原籍(或祖籍)在外地,他们的子孙考中进士,是算做四川(或富顺)的还是算做外地(比如湖广)的呢?显然应该算做四川(或富顺)的,而不能再算做外地(比如湖广)的了。又如吴于诗,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是富顺籍荣县人,则只能算成富顺的进士,而不能算成荣县的进士。同此道理,那些外籍富顺人考中进士,就只能算做外籍地的进士,不能再算做富顺的进士。就说隆昌吧,按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第八章四川布政司”讲“隆昌县:隆庆元年(1567年)析富顺、荣昌二县及泸州于富顺县隆桥马驿置隆昌县,来属叙州府”,而据隆昌县人民政府招商局“历史沿革”中称:“隆庆元年(1567年)析泸县2里,荣县4里,富顺14里,置隆昌县,以隆桥驿为城址。”(1985年苏铁生主编《富顺县志》:“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划出县东百里之隆桥马驿为中心的14里之地,以代寺以东之烂泥桥为界设置隆昌县。”这里的时间有误,应为隆庆元年〔1567年〕,而不是隆庆四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研究所教授江庆柏在《清朝进士题名录》的“文献概述”中讲:“明清科举考试有墨卷、朱卷。考试者墨笔写的试卷称为墨卷,由专人用朱笔誊录的试卷称为朱卷。朱卷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考生履历、科份页、考生文章。考生履历通常又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考生个人情况、考生家庭家族情况、考生师承情况。个人情况包括: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日时辰、籍贯。朱卷履历都是由考生自己填写的,所以资料价值很高。”考生自己填写的籍贯是不会乱写的,1567年后由富顺划出到隆昌的考生,其籍贯自然会填写隆昌。在《碑》和《索》中都能查到的郭元柱、江应祯、钱承恩、刘时俊、郭继开、钱梦曾都是1577年后的进士,已是隆昌籍了,不能再算做富顺的进士。《碑》《索》中的陈珊、陈扬产(贵州铜仁籍富顺人),张堪(陕西褒城籍富顺人),伍文焕(宜宾籍富顺人),刘潜(荣昌籍富顺人)也都不能再算做富顺籍进士了。

把外地进士当成富顺进士的有:李尚、陈辅、梁本茂、周惠、刘芹、宗敬一、尹从教、尹从淑、徐岱、陈嘉谟、胡克开、彭参、李傅、刘尧珍,共14人,如下表:

李尚,1448年,正统十三年/3/40;《索》1332页、《碑》228页:浙江宁波府慈溪县民籍。

陈辅,1490年,弘治三年/3/184;《索》2153页、《碑》447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梁本茂,1514年,正德九年/2/30;《索》1113页、《碑》566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周惠,1517年,正德十二年/3/182;《索》2223页、《碑》602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刘芹,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46;《索》2019页、《碑》769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宗敬一,1631年,崇祯四年/3/159;《索》1009页、《碑》1276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尹从教,1580年,万历八年/3/185;《索》615页、《碑》602页:四川叙南卫官籍叙州府宜宾县人。

尹从淑,1586年,万历十四年/3/79;《索》615页、《碑》1010页:四川叙南卫官籍宜宾县人。

徐岱,1517年,正德十二年/3/43;《索》961页、《碑》595页:四川嘉定州威远县灶籍。

陈嘉谟,1472年,成化八年/3/139;《索》2138页、《碑》346页:四川重庆府巴县民籍。

胡克开,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3/153;《索》1739页、《碑》1177页: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民籍。

彭参,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3/153;《索》1364页、《碑》1200页: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民籍。

李傅,1499年,弘治十二年/2/79;《索》1237页、《碑》447页:四川叙南卫官籍。

刘尧珍,1640年,崇祯十三年/3/60;《索》2013页、《碑》1276页:四川镇雄军籍。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索》中的页码数。

鉴于前面几种说法差距太大,到底那个说法才对呢?于是,笔者先查阅了李周望编的《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得出真正属于富顺的明朝进士只有100个,与《明代富顺进士考证》结论一样。之后,笔者又查阅了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把全川在明朝中进士的名字摘录出来,再一个一个州、县地汇总,才把全川及各州、县的进士名额得出来:全川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77+17个,各州、县的进士名额见《明朝四川各州县文科进士名额分布表》。“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263人中四川有17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十三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恩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十三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本文经考证得出大明一朝全国有进士24595人(不含崇祯特赐用263人)。

这样,有明一代四川进士1377人,占全国进士24595人的1/18.9;富顺进士100人,占全川进士1377人的1/13.77。如把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263名也算进士,则全国有24858名,四川有1394名,四川占全国1/17.8,富顺100名也占全省1394名的1/13.9。这样来看,说富顺进士人数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当有误。

明朝四川各州县文科进士名额分布表

州县 人数 名次

内江县 106+1 1

富顺县 100 2

巴县 91+1 3

南充县 73 4

泸州 46+2 5

宜宾县 37 6

合州 35 7

铜梁县 33 8

江津县 27 9

遂宁县 27 9

长寿县 26+1 10

眉州 25 11

涪州 24 12

潼川州 24 12

嘉州 24 12

华阳县 21 13

绵州 20+1 14

资县 18 15

广安州 17 16

西充县 15 17

汉州 14 18

成都县 14 18

南溪县 14 18

阆中县 14 18

井研县 13+1 19

达州 13 20

安岳县 13 20

忠州 13 20

仁寿县 12 21

荣昌县 11+1 22

温江县 11+1 22

永川县 11 23

岳池县 11 23

崇州 11 23

新都县 10 24

合江县 9 25

青神县 9 25

荣县 9 25

垫江县 9 25

州县 人数 名次

蓬溪县 8+1 26

双流县 8 27

邛州 8 27

夹江县 8 27

二、富顺清朝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县在清朝有多少个文科进士?《宋志》《富顺文庙》都说有30个,而2007年4月于网上所传《富顺清代进士考证》却说只有20个。说法不一,那到底是多少呢?笔者查阅了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简称《题》)和由朱保炯及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简称《索》),将全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进行了摘录,并分别将各州县的进士进行了统计,结果得出全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只有748名,富顺县在清朝的文科进士只有19名的结论。

《宋志》《富顺文庙》(按《宋志》转录)记的富顺清文科进士30名中,有9名是外地进士,在《题》《索》中都说得很清楚,《宋志》记录有误,如下表:

朱偓,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2/18;《索》773页、《题》653页:四川叙州府兴文县人。

朱坚,1829年,道光九年/3/94;《索》792页、《题》861页:四川叙州府兴文县人。

萧濬藩,1862年,同治元年3/62;《索》1444页、《题》1036页:四川叙州府珙县人。

杨钧,1871年,同治十年/3/169;《索》1709页、《题》1090页:四川泸州直隶州人。

萧镛,1874年,同治十三年/3/55;《索》1449页、《题》1103页:四川叙州府雷波厅人。

陈南,1876年,光绪二年/3/151;《索》2137页、《题》1129页:四川叙永直隶厅人。

廖正华,1877年,光绪三年/3/40;《索》7页、《题》1142页:四川泸州江安县人。

王荫槐,1886年,光绪十二年/2/14;《索》184页、《题》1188页:四川嘉定府威远县人。

曾广运,1890年,光绪十六年/3/151;《索》2312页、《题》1233页:四川叙州府隆昌县人。

《富顺清代进士考证》说20个比笔者摘录多一个,多在曾广运。《题》和《索》都说曾广运是隆昌人,是《富顺清代进士考证》有误。除此以外,笔者摘录的与《富顺清代进士考证》的一样,完全吻合。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有清进士共26749名,四川有进士748名,占全国1/35.8;富顺有进士19名,占全省1/39.4。

另外,《富顺清代进士考证》说无考的有两人:卢文钜、孙荣。在《宋志》第十卷89页—90页有这样的记载:“附丁未科举贡会考,科举停后暂设此制,疏通旧学。从此科始,考试高等以部属用,次知县,又次佐杂,无翰林,故附进士后。卢文钜,由一等分礼部主事。孙荣,由二等分直隶即用知县。”这里的“丁未科”指1907年,已在废除科举的1905年之后,已不存在科举了,也就说不上有进士了。所以,再把卢文钜、孙荣作所谓进士就不对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实际上《宋志》并没有错,它是“附进士后”,并没有放在进士行列中,也就是说《宋志》并没有将卢文钜、孙荣当做进士,而是读《宋志》的人没有把《宋志》读懂、读通,也未真正理解什么是进士,从而想当然地就把卢文钜和孙荣当成了进士,进而写进了《富顺文庙》的“富顺历代进士名单”中。

在清一朝,科举考试之殿试共考了112次(科),应有112个状元、榜眼、探花和传胪,可四川,只出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治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十八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探花——道光十八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一个传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秀山县的李稷云,即《题名》中的李稷勋。

总之,不光富顺县,整个四川省在清一朝的文科考试都不理想。

(题图为富顺文庙)

(由于要查找整个四川省在明清两朝的文科进士总数,笔者摘录了四川省各州县明清两朝的文科进士名单,如有兴趣者,可与笔者联系。)

上一篇:新发现《敝昔医论》中“敝昔”的辨析 下一篇:中国音乐初留声价值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