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时间:2022-07-13 08:58:46

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摘 要】目前,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发挥社会工作介入在发展留守儿童个性、陶冶情操和健康心理养成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分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与特征,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促进留守儿童健全面发展的策略,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持续增加,大量的学龄期儿童被留置在家中,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空间上、时间上长期阻隔,改变了乡镇家庭面对面的初级群体交往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大量的留守儿童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起来,社会工作介入应当发挥出怎样的作用,有待深入的探讨。

一、留守儿童的发展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他人代为抚养、教育的孩子。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新的特殊群体,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乡镇、农村之中。由于在常年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留守儿童成了有家的孤儿,在学习、品行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亲情缺失、教育缺失以及社会环境问题等都极大地阻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留守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非常需要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然而,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不多,无法向亲人倾诉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得不到足够的关怀。留守儿童一般由单亲抚养或隔代抚养,家长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又由于一些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校风不好,读书无用思想的蔓延,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埃里克森将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认为处于学龄期的小学期儿童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阶段。儿童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身成为社会生产者所需具备的专业技巧,体验孜孜不倦的勤奋和稳定的注意带来的乐趣,获得顺利完成任务的勤奋感。如果儿童没有能够形成勤奋感,就会丧失信心而产生自卑感。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能够在今后的独立生活与工作中充满信心。鉴于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介入的作用,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勤奋感,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一)心理发展方面的介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其对自身、他人和生活情境的错误认知。与正常儿童相比,一些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敌对、冷漠、孤僻和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可以灵活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引导留守儿童认知重构,改变错误的认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没有时间陪伴自己,而形成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误认知,并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此时,社会工作者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进行认知重构,使留守儿童认识到不合理信念,引导留守儿童主动进行校正。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留守儿童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以改变留守儿童的错误认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行为养成方面的介入

一些乡镇留守儿童会出现小偷小摸、打架闹事、爱说谎话等行为问题。在改变留守儿童认知后,社会工作者还应当进一步地引导留守儿童改正行为问题,促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模式来帮助留守儿童。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厌恶疗法,如果留守儿童发生不良的行为,就进行负强化,让留守儿童在进行不良行为时产生厌恶反映,当留守儿童停止不良行为时,就撤销惩罚,从而使留守儿童改正不良行为。必须注意的是,监护人对行为的态度会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因此,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深入探访留守儿童寄养的家庭,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介入引导。

(三)学习方面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学校老师、同学、监护人等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和学校教师一起拟定可行的留守儿童学习计划,并督促留守儿童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学习行为进校必要的奖励,对计划拖延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从而对留守儿童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促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直接辅导时,社会工作者应当指正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引导留守儿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加强心理发展方面的介入、行为养成方面的介入和学习方面的介入,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2] 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问题,2005(10):73-78.

[3]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上一篇:高职生学业自我妨碍的探析 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