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

时间:2022-07-13 08:51:46

浅谈数字化校园一卡通系统

摘 要:校园一卡通优势非常明显,今后比较成为校园首选。此文从设计思想、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案介绍校园一卡通系统,详细叙述了机房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及软硬件的实现过程。此系统综合了网络通讯技术,实现校园一卡式服务。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

当前,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产品,但受公司实力、市场拓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产品大多数是局限于单一功能,并不能做到一卡通,从而给单位的升级、管理造成很多不便,造成设备和投资的浪费,而市场上多数的所谓“一卡通”产品实际上是一卡多应用的系统,国内较成熟的应用主要在公交方面,如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和停车场等。这些“一卡多用”系统往往存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思想、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案,详细叙述了机房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及软硬件的实现过程。此系统综合了网络通讯技术,实现校园一卡式服务。

一、“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思路

按照“一网”、“一库”、“一卡”的一体化建设理念,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统一的信息门户中心、统一的公用数据中心及统一的管理应用中心,采用“平台式”、“模块化”的建设方法,实现三大骨干平台:一卡通网络平台、一卡通管理与服务平台、一卡通应用平台,适应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各类应用系统衔接和系统本身应用规模、应用层次不断扩大的衔接,将一卡通系统建设成一体化、开放式、标准化和用户自我建设扩展的系统,为使学校校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的质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基本需求

校园一卡通系统[3]最根本的需求是“信息共享、集中控制”,因此系统的设计不应是各单个功能的简单组合,从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数据传输安全、各类管理系统接口、异常处理等软件总体设计思路的技术实现考虑,使各管理系统,各读卡终端设备综合性能的智能化达到最佳系统设计。

三、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方案

一卡通系统由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 统一的公用数据平台及统一的一卡通管理应用平台四大部分构成一个一体化的完整系统,要建设一个“校园一卡通”系统,必须建设上述四个平台,使其上述四个平台形成统一的整体。

(一)目标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将校园内的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相关业务流程重新规划,技术平台增建、扩建,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从而达到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共享的初衷。

(二)系统总体结构

1.网络架构

2.系统软件层次模型

NET框架下的多层架构一卡通系统,由中心数据库、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WebServi。e、一卡通系统各类人机界面、第三方应用、数据传输平台,以及管理和监控系统组成。

3.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先进的I/0子系统、极大的内存容量;具有高可用性:高速缓存、内存ECC技术、内存故障恢复、CPU故障分析、出错登记、冗余电源等;完全的数据保护能力;支持RAID技术和热拔插技术。

4.系统支撑平台

中心服务器:选用Unix小型机或高性能的企业级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Unix,中心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9。应用服务器:选用工作组级服务器;其他工作站选用标准商用微机。

5.系统应用框架

软件系统由综合业务平台和应用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一卡通系统平台

中心管理平台:对校园卡进行制作发行、挂失/解挂、冻结/解冻、充值、黑名单管理等操作;对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各应用模块、子系统的注册、管理,各个子系统重要参数设定;设置管理人员,职责定义,权限设置;工作区域设置、管理、分派、指定;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财务、资金等业务的管理;

中心服务平台:负责网上查询、语音查询、领导查询等服务。

(2)各应用子系统

一是负责本子系统和业务事务处理,主要分为电子钱包类应用、身份识别类应用和银行转账应用;

二是校园卡圈存业务:负责与银行系统的连接,同时管理、监控各个自助转账终端,自助、自动两种方式的实时转账业务;

三是电子钱包类应用系统如,餐饮、超市消费系统等;

四是身份识别类应用系统。

6.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中心数据库分为:基础信息数据库、电子钱包数据库、身份识别数据库,分别存储相关信息和明细记录。将不同的应用和信息,严格划分、隔离存放,达到系统设计的最优化,同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立到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与运行的维护,乃至新功能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过程。学校要结合实际,将该项目工程作为学校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工程纳入学校建设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胡多.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4,12(4).

[2]杨华,贾淑琪.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2(4).

上一篇:新型骨肉切割机设计 下一篇:胶带输送机多级驱动系统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