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室空间管理

时间:2022-07-13 08:02:29

浅谈教室空间管理

摘要:俗话说:“三分课堂,七分管理。”教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教室空间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实施。从教室空间管理的概念、分类及国外的教室空间管理情况来反思教室空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室空间管理;概念;分类

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传播场所,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

理。教室空间管理利用得是否恰到好处,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及课堂教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一、教室空间管理的概念

(一)教室空间管理的概念

查阅相关文献,大多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所涉及,没有明确地提出或者深入分析教室空间管理这一概念。笔者借鉴教育管理和课堂管理概念的定义,把教室空间管理看作是一种特殊教室管

理活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室进行的、涉及了教师和学生等要素。因此,我将教室空间管理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室空间里,借助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营造一种教室文化氛围,进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二)教室空间管理的分类

教室空间里除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要对象外,还存在着有

形的物质空间和包含在班级组织中无形的课堂文化氛围空间。因此,我将教室空间管理分为有形和无形的空间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三要素。

1.有形和无形的空间管理

教室空间管理,从我们视觉中可以看到的空间主要是有形的

课堂空间。它主要包括物质空间和教室布置两方面。其中物质空间包括课堂座位摆放、光线和通风条件,教学设备;教室布置通常包括教室内外的绿化与美化,活动区域的设立、展示区、公布栏的设计等。除此之外,教室空间管理,还蕴含着无形的管理,像课堂文化氛围、班级文化凝聚力等的隐形管理。

2.教师管理内容

作为教室空间管理要素之一,主要包括言语行为的管理和非言语行为的管理。教师对教室空间管理中学生主体出现的冲突和问题行为实施管理,以期达到管理课堂,有利于教学的顺畅实施。

3.学生管理内容

学生也是教室空间管理的主体之一。主要是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

二、国外教室空间管理的情况

从美国的教育设备和师资配置来看,一个班20多个学生,班

级规模成小班化。以美国为例,笔者将美国教室空间管理分为教室客观环境和教室心理社会环境的管理。

(一)教室客观环境

从教室客观环境看,教室座位空间管理这块,最明显的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授课内容的需要,桌椅的摆放是自由的。地面上一般全都铺有地毯,地毯有利于小组合作和上课的需要。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随意走动,鞋子发出的噪声很小,不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走动,如上厕所时不容易影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上课。桌椅和地毯的随意摆放,既有利于教师在教室内四处走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教师管理的“活动自由半径”,使教师与学生更加舒畅地进行交流,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教师的办公空间,美国的教师没有集体办公室,办公空间就在自己的教室里安置教师桌子,教师没有专用讲台,而是与学生桌子一样高的讲桌,与学生绝对平起平坐。从视觉效果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控制削弱,实现了空间上平等的关系。在小学阶段,一般将教师的座位安排在学生座位的后面或者侧面,与黑板遥相呼应。教师座位设置在教室的后面,这样做的特点是可以形成“学生中心”的氛围,从教室后面,教师更容易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学阶段,教师桌子通常放在教室的侧面,如在光线充足和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安排学生的座位时,灵活多样,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空间和个人私人空间,利于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和交流。

此外,教室空间的另一大特色是生活化。从网上的一些视频资料和书籍中可以知道,教室的墙壁要具有丰富性,教室四周的墙壁都要被充分利用起来,墙壁空间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还有知识卡片、地图、学生的作品、自制的年历,就连教室的天花板空间也被充分利用了,悬挂着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这些醒目的、各不相同、各具个性的展示,大多是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下管

理的。

(二)教室心理社会环境

美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少用言语管理,善于驾驭非言语管理。将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寓于课堂管理中,还有体态语言,将自己的眼神、动作、惬意的微笑都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室空间的管理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采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管理,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自觉地自我管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收集资料,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空间。

三、反思我国教室空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人数多,不像国外一个班的学生就20多人,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中,有形的教室空间受面积的影响,不容易随意搬动教室桌椅。教师的办公桌和学生的课桌是分开的,不利于师生及时反馈和交流。此外,在无形的教室空间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座位的编排就可以看出,始终是教师的讲台居于教室的中央,无意中形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静坐于下方,聆听教师的教诲,客观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心理氛围上的不平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对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教室空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倡导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我国也做了很多尝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线教师和专家对常规的教室空间的座位安排方式提出了异议,探索了几套新的座位编排模式,如马蹄型、圆型、小组合作式等等。这几种座位排列模式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传统座位排列的不足,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灵活地运用不

同的座位模式。另外,教室空间布置还应考虑教室内外的绿化与美化问题,活动区域的设立,展示区、公布栏的设计等,不断实现教室空间的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课堂管理要素[M].赵丽,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M].李彦,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上一篇: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 下一篇:浅谈创设英语“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