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欧美影视里的负面形象及其对策

时间:2022-07-13 07:54:14

中国人在欧美影视里的负面形象及其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当代电影《纽约,我爱你》里中国人形象与当今中国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差异化分析,解读隐藏在影片形象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深层次误解,分析外国影片里中国人以此形象出现的原因,帮助人们更清醒地了解这一现状,并从外部环境及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便中国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

【关键词】《纽约,我爱你》;中国人形象;曲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36-02

自好莱坞电影发展以来,中国人的形象就不断遭到贬损。里克・屈尔(2008:53)认为:“一直以来,好莱坞对中国都有着偏见式描述。”好莱坞电影是复杂历史文化过程的汇聚,早期影片便体现了美国眼里的中国人形象,如1933年拍的《尹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中的中国军阀。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在美国荧幕上的形象也有所改观,但是被曲解的现象依然存在。2008年拍摄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便是一例,本文将基于该片聚焦中国人形象被曲解这一不容忽视的现象。统计表明:在全片展现以“爱”为主题的11个片断中,三则经典片断显示了对中国人形象及中国的思想文化缺乏了解或持有偏见。

《纽约,我爱你》的第一个片断讲述的故事是两位手段高明的扒手之间的竞争,两人表面上不露声色,实则暗中争斗,各显神通,最终年轻扒手输了,但他输掉的不是钱,而是一个女孩的心。其中,该片断的男主角Ben在与女士搭讪时,酒吧的背景音乐为崔健的《花房姑娘》(Flower Room Girl)。这样的设计本来是很难让人关注到的细节(由于不能妨碍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音乐的音量很小),但是导演姜文故意将这一中国元素扩大化了,可以说为中国流行音乐作了一次宣传。Ben对歌词的吟诵再加上背景音乐那若有似无的曲调使得观众对这首中文歌印象深刻。接下来的对话中,女主人公的男友问道:“这是印度歌曲吗?”而女主人公则认为这是一首日本歌,Ben随后向他俩普及说这是一首中文歌。

众所周知,《花房姑娘》是中国当代摇滚乐领域的领军人物崔健的成名歌曲之一,这几乎是一首人人传唱的歌曲,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流行文化或者说是中国当代的流行发展趋势及特征并不了解,他们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混淆并认为这些文化是比较类似的,从这一细节我们可以得知:西方社会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及其文化还是和现实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影片的第二个片断也是如此。虽然该片断中没有出现真实的中国人形象,但是通过对白让美国人对于中国人仍然存有的偏见展露无遗。该片断讲述的是一个犹太裔女孩和一个印度珠宝店老板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凸显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中存在着种族、年龄、宗教的巨大分歧。其中,当新娘与老板谈及自身的及食物禁忌时,她说道:“基督徒,他们什么都吃,就像中国人一样。他们在吃这件事情上似乎不大挑剔。”老板回答道:“这就是为什么在钻石这行当里没有基督徒,你怎么能够相信一个什么都吃的人?”虽然这两个人物表面上批评的是基督教徒,但实际上暗讽的却是中国人,指责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很多忌口,办事没有原则和底线。为什么他们会将这两者联系到一起呢?原因就是在影片中,新娘提及自己是犹太教中的哈西德派,而信仰这个派别的信徒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规戒律:不仅对食物种类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已婚妇女更要剃光头发戴上假发。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人对这些,尤其是食物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灵魂不纯洁。但是,这其实是对中国人形象的一种误解,首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中虽然汉族人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信仰也是自由的,同样有着禁忌和戒律。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同样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成员,因此女主人公对“中国人什么都吃”的论断是片面的。其次,虽然中国人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但即便是汉族人,忌口也很多,如佛教徒一般只吃素等,因此该结论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不正确的。再则,“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因饮食文化不同而将他者归为“非我族类”显然有失公允。从这两句短短的对白中,我们便知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形象的曲解有多么深。

第三个涉及中国人形象的片断则讲述了一位住在唐人街的穷困潦倒的画家邂逅药材店打工妹(舒淇扮演),并对她一见倾心,表达了自己想要画她的意愿。当时打工妹并没有答应他,而是在事后拿着画家留下的地址寻到了他的住处,但没有想到的是,房东先生告诉她,画家已经去世了。打工妹看到了画家为自己画的画像并将自己照片上的双眼粘贴在画像上双眼的空白处,以此作为纪念。其中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第一,出演女主角的是中国影视圈中当红的影星舒淇,舒淇的相貌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东方女性美的代表。虽然她没有浓眉大眼、樱桃小口这些在中国女性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西方人认为她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因此西方社会对中国女性之美的理解与国内还是有所不同。第二便是女主角的含蓄,面对画家想要以她为模特的诉求,不像热情直接的美国女孩会欢天喜地地接受这一邀请,而是表现出了中国女性内敛矜持的一面,拒绝了请求。这样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符合美国人对中国女性的定义的。但是中国女性在外国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一直是以受到种种压迫、摧残的劳动妇女为代表的,在这部影片中这样的形象虽然有所美化,但是女主角的身份仍然是一个被老板剥削的打工妹,还是属于社会底层的一个人物形象,因此中国女性的形象还未从根本上 “脱困”、“脱贫”,窘迫的局面依然未改变。

通过对《纽约,我爱你》中国人形象的分析,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形象遭到曲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与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一问题也会随着人民之间的交往而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我们也应积极应对,对外国影视作品中的这一问题予以重视。

首先,从外部环境角度来看,当今国际影视界应倡导以写实为主的拍摄风格,还原真实的中国。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96)(1987:12)曾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因此,影片应与它所记录的某个特定历史现实相符,不应脱离现实。然而,如今国际电影市场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商业电影,使得真实反映现实的电影无法获得高票房、高人气。只有参加国际著名的影展,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并斩获奖项,才能让那些真正反映现实、反映真实中国形象的优秀电影脱颖而出,改变中国人一直以来留存于外国观众、外国媒体心中的刻板印象,使中国逐步国际化的形象走向世界。

其次,从自身角度出发,中国在加强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得到更多国际话语权。有学者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在输出过程中,其实就是一场争夺话语权利的过程。(刘珍,2013:62)而话语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缩影,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价值的渗透力,文化软实力提升话语权的舆论控制力,促进话语权的影响力。对此,我们应努力增强中国话语权和价值观的影响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增强媒介的传播力,以公共外交提升话语权,加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中国话语权在世界的力量和影响空间。(王越,王涛2013:143)而在影视领域,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产业的输出力度,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增加国际市场中中国影视作品的市场份额,提高核心竞争力,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重新认识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形象。近年来,《琅琊榜》等一系列国产古装电视连续剧在海外走红。这一现象说明,制作精良、高度还原历史面貌的电视连续剧也能够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这些获得好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只风靡于日、韩等亚洲国家,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影视剧近年来的成就仍然知之甚少。此外,在海外热播的影视作品题材单一,外国观众爱看的中国影视作品大多集中于功夫片和古装剧,这使得外国观众当谈及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形象时只局限于“功夫”、“古老而神秘”等字眼。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报告项目课题组组长、资深电影学家黄会林教授说:“中国电影在用影像描述中国形象的时候,应当突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肯定中国发展成就,用影像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评价。”(郑娜,2014)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以功夫片、古装片来迎合外国观众的喜好,只拍摄他们想要看到的中国,而应该真正地以当代中国的形象来影响全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真实的、经济文化都高速发展着的中国。具体来说,便是要在影视作品中颂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好莱坞电影无时不刻地宣扬自己山姆大叔式的英雄精神和美国梦时,我们也应在影视领域加强爱国主义宣传。

其实一百多年来,外国影片中国人形象遭到曲解这一问题绝非是能够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来搪塞解释的,面对这一沉重的现实,我们需沉下心来,以综合国力、国际形象、国际影响力、文化渗透力等各方面的稳步提升来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实际行动来逐步消除误解,《纽约,我爱你》中的中国人形象作为中国当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也将逐渐湮没在时代变迁之中,见证着中国人形象从愚昧到进步的变革历程。

参考文献:

[1]里克・屈尔.上海“手势”:好莱坞全球市场输出与“扭曲”的中国形象[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53-57.

[2]刘珍.从好莱坞电影看“中国人形象”的危机及其对策[J].电影评介,2013,(9):60-62.

[3]王越,王涛.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话语权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143-146.

[4]郑娜.中国电影,外国人怎么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07(第7版).

作者简介:

孙懿珏(1994-),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英师1312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张承祖(1980-),男,江苏泰兴人,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

张顺生(1963-),男,江苏泗阳人,硕士,苏州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外国影视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曲解问题和解决策略”(项目编号:201410332025Z)部分研究成果。

上一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视野下科学素养与人文...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