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策略

时间:2022-07-13 07:49:32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策略

摘要: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也显的极为迫切。本文以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很快走进了现代小学课堂。而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到创新学习的道路上。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要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反复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完成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进而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担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责任的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需要明确的是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其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

(二)强调重点,鼓励学生探索未知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不作课程讲解,而是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让他们分组自行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未知。这是最培养学生求知欲的一项作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总导演、鼓励手及指路人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去指导,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要多去鼓励鼓励他。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生进行自由作画一课时,教师只需要指给学生图形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了,至于他选择哪一个图形来构图,则完全由学生本人来确定。这种教学方式要比探索式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但有一定的难度,还会有时间限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完成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要学习者沉醉于在知识探求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和演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就以玩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往上指法课时,我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及要点,结果发现教学效率很低,学生不愿练习。后来,我改变了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引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看谁的游戏成绩比我好,结果没有一名学生超过我,学生就很不服气地问我,为什么老师玩的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学生提出指法的重要性,老师初学计算机时,也是和你们一样,打字速度也很慢,老师教会我用正确的指法,多练习,久而久之,就有现在的成绩了。从此,学生就开始很专注地练习了。但对农牧区的小学生而言,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想要熟练掌握指法要领,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可利用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一小时时间,对学生分年级开放机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注重学生作业的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且及时的进行适时考核,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比如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框式作业来搜集信息,从而分析本班学生接受的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学困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及时吸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态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这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这样的交流,一定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五)学科整合,促进全面发展

计算机不仅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学习中文输入法的时侯,要用到拼音或者是笔画,长期练习能够有助与学生记住汉字字音和笔画结构;在学习计算机的一些按键、命令的时侯,常常会碰到英语,了解了按键或者是命令的功能,相应英语单词的意义也就明白了;在练习网上搜索的时侯,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其它学科中不懂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能够顺带解决其它的学科问题,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信息技术为支点,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钻研,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教育技术通讯,2008,(03):19——20.

[2]耿宝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2004,(08).

[3]霍林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河北教育,2002,(10).

上一篇:小学中高年级书面家庭“0”作业初探的试验方案 下一篇: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