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课问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3 05:29:48

浅析生物课问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问题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学习有目的性,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从常人所熟知的旧事物中提出新的问题,表明学生有创造潜力。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关键词:问题能力培养生物教学

一、问题是学习与创造的需要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创造的源头。有问题才会为解决问题而去主动学习与探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思考知识的来源、变通与应用,这样学完了就只是一个知识的仓库,其用途不大。但如果从小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问题中成长,这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其科研素质逐步得到培养。没有问题的提出,就不会有思索的目标和对象,也就不可能崩出创新的火花。虽然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其实创造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人人都有,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教育思考和动手探究相联系。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观察思维的良好品质时,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这不仅是探究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创造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国外某所著名大学在对学生综合测评时规定,如果答对一个问题可加5分的话,那么提出一新问题则可加20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上真正进步。”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就会不断出现。问题来源于对事物以及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考。问题质量反映出观察的细心程度和思维深度。观察越仔细,提问题就越多。能够提出问题,表示学习带有目的性,说明有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可减小盲目性。学生也可以借着问题将自己的思绪带入到科学思索的过程中去,创新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维持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不断启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对每个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也都应该得到鼓励,鼓励本身就是对思考过程的一种肯定,在不断的鼓励之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欲望也会随之膨胀。

三、问题是教学的起点

教师传授知识不是把教材上的规律、定理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要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听课。当学生讨论和探究受阻时,老师应恰当地介入和引导,澄清模糊的认识,辩析不同的观点,把凌乱的知识进行组织、分类和总结。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的情景和活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先提问基础一般的学生,若其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准确,再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直接提问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其实, 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是保证课堂交流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在课前进行认真的设计,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活跃而又运筹帷幄,从而促使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学习,自觉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问题是贯穿教学的主线

问题是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构件。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如在探究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一课中,无论是格里菲思的实验、艾弗里的实验,还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总是围绕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进行探究。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只有S型活菌能使老鼠致死,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死菌均不能单独杀死老鼠。为何二者混合却能杀死老鼠?二者在体内发生了怎样的转化?转化因子是什么?为了找到转化因子要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艾弗里把S型菌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和提纯,设计实验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各种成分单独和R型活菌混合的多组实验中,只有S菌的DNA和R型活菌混合时才产生了使老鼠致死的S型活菌,说明S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要将生物体的各种成分分离并提纯很麻烦,有没有使蛋白质和DNA自动分离的方法?然后推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老师的启发下,会有同学联想到化学中的同位素标记法。那么作为遗传物质在亲子代间应具有怎样的特性?同位素标记法为什么能将蛋白质与DNA自动分开?选择哪种同位素来标记?标记哪种物质?如何标记?整堂课都围绕谁是遗传物质这根主线进行探究和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使发现得以分享,素质得到提高。

五、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的素质。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把教学延伸到课外,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科学家与常人不同的索质特征之一,就是能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普遍现象或“偶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再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如,达尔文对人们熟知的植物的向光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对金丝雀草胚芽鞘接受单侧光照射时产生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然后大胆猜测:可能是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猜测给了温特很大的启发,温特设计的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向下运输,并能促进胚芽鞘下部的生长,后经化学家郭葛分离、鉴定,取名生长素。这类内容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家的这种思维品质,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提问与探究。

上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浅谈 下一篇:情境探究,使科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