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汉族6~22岁学生BMI指标分析

时间:2022-07-13 03:38:25

安徽省汉族6~22岁学生BMI指标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2005年安徽省汉族6~22岁学 生BMI指标特征及其20 a间的变化,为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黄山市及宿州市城乡各抽3所中、小学和合肥 市1所综合性大学,学生年龄范围为6~22岁,共计9 000人,对其BMI指标进行测算。结果 2005年安徽省学生18岁前BMI指标总体随年龄增长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18岁后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有所起伏,其中性别、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5年较1985 年BMI指标城乡7~13岁学生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乡村14~22岁学生明显降低,近 50%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年安徽省学生形态发育状况 有所改善,但农村学生发育状况仍不乐观。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对比研究;学生;汉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8-0711-02

BMI Analysis Among Han Students Aged 6-22 in Anhui Province/WANG

Jun, ZHANG Hong-bo, TAO Fang-biao, et 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 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ity.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mas s index(BMI) of Han students aged from 6 to 22 and its changes during the twenty years from 1985 to 2005,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Stratified an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 ed to collect data among 9 000 students from three cities in Anhui in 2005. Thei r BMI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In gener al, BMI kept increasing before the age of 18 and stabilized after the age of 18,though fluctuation could still be observ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or boys and girls. BMI among students aged from 7 to 13 in 2005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that in 1985, but a decreasing trend was found in the students aged from 14 to 22. Conclusion The general nutr ition status of Anhui students in 2005 has been improv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 rs, but physical development growth among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 should be imp roved.

【Key words】 Body mass index;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Han na tionality

青少年是生长发育旺盛的群体,其生长发育、健康和体质与成年期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1]。作为反映身体充实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近年来在衡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筛查肥胖、超重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公认 [2-3]。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已建立了各自的儿童体质量指数年龄别百分位 数曲线,用于营养状况评价[4];国内西安、深圳等也都制定了用体质量指数筛查 超重和肥胖的参考值[5-6]。笔者采用200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资料,对9000名6~22岁学生的BMI指标进行分析,剖析安徽省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 定营养状况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决策及保健措施提供依据,对保证我国学生体形由“豆 芽菜”向“均匀型”转变[7]的同时,防止其向“肥胖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黄山市及宿州市城乡 各抽3所中、小学和合肥市1所综合性大学,年龄范围为6~22岁,共计9 000人。1985年安徽 省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来自安徽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8]。

1.2 方法 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9]要求进行检 测。其中,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检错 输入,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统计方法均采用两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BMI指标随年龄变化特征 由表1可见,6~17岁男、女生BMI指标处于随 年龄增长逐年增加状态,尤其在12~14岁之间增加幅度最大,最大年增加幅度城男、乡男、 城女、乡女分别为2.22 kg/m2,1.14 kg/m2,1.08 kg/m2,1.41 kg/m2;在18~22 岁男、女生BMI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出现降低现象,尤以女生突出。

2.2 BMI指标的性别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6~22岁各年龄段除12,15~16 岁组外,城市学生BMI指标男生均大于女生,且在7~10,21~22岁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乡村学生BMI指标12~18岁男生小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18岁组外),其余 各年龄组BMI指标男生均大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21岁组外)。

2.3 BMI指标的城乡比较 在6~22岁各年龄组,男生BMI指标均为城市大于 乡村(除18岁外),除18,19,21岁外,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BMI指标 在6~15岁城市大于乡村,且6~12岁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16~22岁各年龄组女生 BMI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 2005年与1985年BMI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2005年较1985年城市男、女 生各年龄段BMI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0.67~3.34和0.10~1.62 kg/m2, 分别平均增加了1.49和0.86 kg/m2,且分别有100%与75%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乡村男、女生(以下简称乡男、乡女)7~13岁各年龄组均有明显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0.0 4~0.57 kg/m2,0.02~0.65 kg/m2,分别平均增加了0.40和0.29 kg/m2,且均 有70%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男、女生14~22岁各年龄组有明显降低,降低幅度 分别为0.10~0.80和0.10~0.63 kg/m2,分别平均减少了0.24和0.32 kg/m2,近50%年 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安徽省汉族学生体质调研分析表明,6~18岁男、女生BMI指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青春发 育期增加幅度最大,但18~22岁男、女生BMI指标各年龄组差异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有所起 伏,与张勇等[10]报道一致。结果提示儿童青少年BMI指标的变化与生长发育存在 一定程度相关,可以通过制定不同年龄段的BMI指标标准,综合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状况。

BMI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男、女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青春期前后女生BMI指标均低于 男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生BMI指标快速增加并超过男生,在城市女生BMI指标超过男生表现 在12,15~16岁年龄组,在乡村表现在12~18岁年龄组;由此可见,城市男、女生BMI指标 在青春期有4次交叉,乡村男、女生BMI指标在青春期仅有2次交叉,且最后一次交叉年龄较 城市晚2 a,提示男、女生的追赶生长不仅与儿童青少年本身的生长发育特征有关,还与营 养状况有关。故应提高乡村青春发育期学生的营养水平,尤以青春期女生为主。

城乡同年龄段BMI指标比较,男生6~22岁始终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男生BMI指标始 终大于乡村男生(除18岁外),女生BMI指标在6~15岁也始终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女 生BMI指标始终大于乡村女生,这可能与城乡之间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关;但女生在16~22岁 各年龄组BMI指标城乡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乡村女生的身高增幅大于城市女生,而体重增 幅小于城市女生,导致乡村女生的BMI值正逐渐接近城市女生有关[11],即青春期 后乡村女生的体型由相对粗壮型正逐渐向匀称型发展。

与1985年相比,2005年城市6~22岁男女生、乡村7~13岁男女生BMI指标均明显增高,说明 目前安徽省汉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其体形特点已经开始从细长型逐渐 向匀称型方向发展,尤以城市明显;但乡村14~22岁男女生BMI指标明显降低,此变化与中 国青少年生长的长期趋势一致,即体重的增长相对落后于身高,BMI指数的增势主要体现在 青春期前,青春期后乡村学生的“绿豆芽”体型明显增加[7]。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纵横谈.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2-46.

[2] FREDRIKS AM,BUUREN SV,WIT SPV,et al.Body index measurements in 1996-19 97 compared with 1980.Arch Dis Child,2000,82(1):107-112.

[3]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1-4 .

[4] TIM JC,MARY CB,KATHERINE MF,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 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BMJ,2000,320(1) :1-6.

[5] 尚磊,徐勇勇,张水平,等.西安市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百分位数.中国学校 卫生,2000,21(3):193-194.

[6] 李惠,黄坚,常小芳,等.深圳市学龄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的建立.现代预防医学 ,2001,28(2):138-140.

[7] 季成叶.中国青少儿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和干预建议.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 :1-4.

[8] 安徽省教委,安徽省体委,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民委.1985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 调研资料汇编.合肥:安徽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1987:95-102.

[9]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 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21-42.

[10]张勇,李之俊.中国汉族6~22岁学生BMI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科研,20 05,26(1):42-44.

[11]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中国生育 健康杂志,2003,14(5):271-275.

(收稿日期:2006-10-23;修回日期:2007-01-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广西大学汉族学生2005与肺功能发育状况比较 下一篇:安徽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派生指标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