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时间:2022-09-20 07:57:53

安徽省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摘要】我们国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农民的收入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安徽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灾害频发、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对于安徽省来讲,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化,分析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

【关键词】农民收入 调整优化 教育质量

一 、 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已经小有成效。从2014年上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5203元,同比增长12.3%。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据相当部分,有2014元之多,比重最大,同比增长18.7%,而经营性收入也有1715元,同比增长0.6%,财产性收入虽然占总收入的很小部分,只有77元,但是同比增长确实最快的,达到38.6%之多,转移性收入1397元,同比增长19%。

(一) 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安徽省农民的收入结构有了一定变化,主要包括: 经营性收入稳定增加,工资性收入占据重要地位,政策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民以食为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省,201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增幅较大的是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7%、38.6%和19%,经营性收入增长仅0.6%,增长缓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经有了明显增加,达到1010元,平均每年增加49元,年均增长18.2%;今年上半年,安徽农民工资性收入2014元,始终保持稳定增加,同比增长18.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安徽省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1397元,增加明显,达到19%;人均财产性收入虽然仅有77元,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增长趋势不容小觑,增幅最大有38.6%。

(二)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据重要地位。

工资性收入,在当前农民收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样也是农民收入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劳务经济发展刚刚开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最初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非常少,仅仅36元。随着国家对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安徽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达到了2014元,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据有关分析人士表示,安徽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原因有:一是安徽省部分市县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标准,乡村干部和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全省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农村务工人员收入增加较多。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与之同步提高。

(三) 省内地区性农民人均收入相差悬殊。

安徽省内农民收入仍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来看,东南收入高西北情况偏差,以2012年为例,安徽南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最高达到9391元,江淮之间则比南部地区稍低,也有7478元之多,皖北地区情况较差,低于安徽全省水平,为6584元。数据显示,农民收入水平基本上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二、问题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落后。

城镇化进程缓慢,使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受限,阻碍了劳动力就业。安徽省46.5%的城镇化率水平,仅仅达到全国四年前的情况,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加之乡镇企业发展落后,发展水平偏低,速度偏慢,新兴行业发展迟缓,经济竞争力不强,城镇化的地域差别明显,被其他省份大幅度领先。

(二)农业投入成本高昂,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

农民种地成本一年高过一年,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昂,增加了农业的投入成本,从而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稳定。农村地区市场化进程较慢,农产品销路受限,大部分的农民认为生产资料价格较高,种地投入成本增加,降低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三)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农民对教育文化的投入较少,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安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仅为22.0元,与全国水平相比相差甚远。正是农村地区对教育事业的漠视,认为读书无用, 导致当地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对农民的科学知识和综合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

近几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略有下降,安徽省“三农”支出更是少之又少,远在10%以下。银行机构考虑到农民偿还能力低下,故而对农村放贷比较严格,经济投入力度不够,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将长期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民就业。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便捷之路。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业比重大,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帮助农民就业,逐步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根据各市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当地具有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地区、有优势产业的村庄,集中社会各方资金来重点、优先发展这些特色地区,发挥中心辐射作用,靠产业的聚集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扩大劳动力的就业容量,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在安徽省这样的“农业大省”,可依托资源的禀赋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产品资源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形成具有安徽特色与品牌的优势行业和中坚企业,促进安徽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农民就业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补贴稳定增加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安徽省特点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政府更针对安徽省现状,缺什么补什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帮助农村地区加快发展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安徽省情,保护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和基本稳定,形成系

统收购模式,走市场化道路,保证农民权益。完善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股息红利收入等,保证农民工资合理增长,确保与市场协调发展。

(四)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注重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让农民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一是切实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成果,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二是重视农村教育资源的应用,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三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育水平,解决广大农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同时,注重农村职业教育,针对农业相关专业给予扶持,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农村建设适用型人才,提高农村居民劳动就业本领。

(五)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未来增收的最大潜力所在,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快速增加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方式。一是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鼓励和扶持城镇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加强劳动保障力度,提倡农民在自己家乡办企业,推动改善返乡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三加强对用人单位监管,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提高农民的工资收入,促进农民收入的结构转变。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房产档案管理和房产档案的合理利... 下一篇:刍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