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咏叹调《想念我》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7-13 08:02:45

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咏叹调《想念我》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介绍,以及对其中的咏叹调《想念我》的本体及其演唱的分析,笔者发现作曲家不仅具有高超的创作技术,而且还具有把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一起的能力,从而使乐曲更富有新鲜感和活力。

【关键词】《歌剧魅影》 《想念我》 作曲技法 演唱 音乐表现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南肯辛顿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便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小号,16岁获得牛津大学奖学金,19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1967年创作了成名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20世纪70年代早期,韦伯曾为英国电影《侦探》和《奥他萨纵队》谱曲。不久他与蒂姆・莱斯合写《耶稣基督巨星》。他们最后一次合作是《艾薇塔》。20世纪80年代,韦伯陆续写出了《猫》、《星光列车》、《歌剧魅影》、《日落大道》、《微风轻哨》等作品,其中1983年韦伯制作了戏剧《卓越人物将它赶走》。随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给我》,与理查德・罗杰斯、劳伦茨・哈特合作《足尖上》。此后他为父亲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日后的《首演集》专辑销量超过六百万套。1996年韦伯还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一、音乐剧《歌剧魅影》

1、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法国小说家盖斯顿・勒罗克斯(Gastom Leroux)前往巴黎歌剧院参观,看到歌剧院底下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湖,于是他写成了小说《歌剧魅影》。韦伯看后觉得这是个音乐剧的绝佳题材,于是谱写出了这出著名的音乐剧。这部音乐剧的作词是由当时还是新人的查尔斯・哈特润所完成,他和韦伯恰如其分地用音乐的语汇塑造了片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歌剧魅影》这部音乐剧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2004年这部影片开始正式拍摄,并于2005年底在伦敦公映。《歌剧魅影》这部电影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获得了2005年美国电影“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影片提名,及2005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歌曲三项提名。

2、故事情节

本片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在歌剧院的地窖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 “魅影”。 在无意间,魅影发现小牌女歌手克莉丝汀拥有不凡的天赋美声,让他倾慕不已。激赏之余,魅影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调教成首席女高音,与此同时,克莉丝汀与她童年时代青梅竹马的好友劳尔子爵再次相遇并相爱。隐匿在剧场内不见天日的“魅影”对克莉丝汀的移情别恋怒不可遏,最终他绑架了克莉丝汀,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影展开对决,却被魅影用绳索勒住藉此要挟克莉丝汀答应求婚。克莉丝汀为了保护爱人劳尔,狠狠吻着魅影那张仿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

二、歌曲《想念我》分析

下面我将以电影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最著名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咏叹调《想念我》(《Think of me》)的乐队钢琴缩谱为例,对其中的和声、曲式、以及演唱、音乐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想念我》整首咏叹调在小快板的速度下进行,节奏在4/4、8/12上交替。在影片中是克莉丝汀与劳尔子爵的对唱。

1、和声分析

全曲的调性在D大调 ―bE大调上进行,中间一次简短的到bE大调下属方向bA大调的离调。咏叹调首先从D大调上开始呈示。

(1)持续音

持续音是本首咏叹调最明显的特征。其功能是使低音部独立为一个单声部。

乐曲一开始由主音持续音②做低音衬托,上声部的和声在T―D―S―D上进行,对开始段的调性起到了稳定作用。(见谱例1)

谱例1:《Think of me》第3-6小节

第11―13小节的持续音变成其平行小调b小调的主持续音,而高音声部的和声依次是TSⅥ―D7/ TSⅥ―TSⅥ,通过第18小节一个主和弦的分解琶音到达新调bE大调。(见谱例2)

谱例2:《Think of me》第11-13小节

持续音这种方法削弱了原来和弦间强烈的对比特征,使它们能“粘合在一起”,所以歌曲能给我们听众稳定,温馨的听觉享受。

(2)和声连续二度上行

和声的连续二度上行进行,这也是此曲的一个鲜明特点。中间处出现了三次和声的连续二度级进上行。作曲家这种写作手法给旋律以推动性和流动感,也是现代流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和声手法。(见谱例3),连续的二度进行手法也促使演唱者情绪随之激动兴奋,动听的旋律线条呈破浪型由气息推动乐曲强弱起伏,使得乐曲有流动感。

谱例3:《Think of me》第17小节

(3)转调

此曲中使用了一次经过那不勒斯和弦转调,使得其中的转调更富有色彩与新鲜感。即由D大调转到了比其高半音的新调bE大调上。这也是本曲唯一的一次转调。前调D大调的主和弦进行到那不勒斯和弦b1sⅡ与新调bE大调的主和弦形成共同和弦。

(4)离调

此曲还运用了离调。在第11-13小节处,出现了在b小调主持续音基础上TSⅥ―D7/ TSⅥ―TSⅥ的和声进行,由于此时的旋律由平稳开始上升,于是在这时使用D7/ TSⅥ则使旋律更富有推动力(见谱例2)。而到第34小节处出现了bD这个变化音,和弦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变成T―S/S―D7/S的进行,更加丰富了音乐的音响色彩。

此后又是一个长达8拍的离调进行,因此给人一种意外的新鲜感,使之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经过短暂的离调后,很快又回到了主调bE大调。

2、曲式分析

本曲最大的结构特点就是变奏重复。在变奏中情绪得到了升华,在重复中使人深刻的牢记旋律。

《想念我》是一首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的咏叹调。主旋律一共变奏重复了四次。开始两小节的引子后进入主题。主题是一个无再现的二段曲式结构,A段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四小节乐句构成,B段则不同于A段,是由一个八小节不可分的长句构成。当进入变奏一时,韦伯将A段的旋律用伴奏声部代替,调性转到bE大调,进行到B段时才把旋律交给演唱声部。中间出现了一个八小节的新材料。当变奏三出现时,伴奏织体发生改变。第四次变奏,旋律先从伴奏的形式开始,逐渐转换到演唱声部,这次变奏的尾部将主题的B段重复一次作为接入尾声的准备。而尾声由四小节组成,是个带有一点华彩性质的尾声(coda),相信这也是韦伯为了充分表现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专门设计的。

3、演唱分析

作为经典音乐剧目,《歌剧魅影》中的歌曲歌唱风格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反映出的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更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究的。音乐剧演变自传统歌剧中的“轻歌剧”, 音乐剧是传统歌剧经过“整合”、“削减”、“变异”、“归纳”之后,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并以此吸引观众眼球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歌剧”。而后,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音乐剧演员都有着美声唱法的深厚功底。

音乐剧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运用,使得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的美声唱法拥有了新的生命力,一曲《想念我》旋律跌宕起伏而流畅凄婉,感情内敛深沉,带有淡淡的忧伤,音域跨度大。该曲由有着深厚意大利美声功底的英国音乐剧名伶莎拉布莱曼演唱。

歌曲的铺垫部分,以直白的通俗方法演唱,感情真挚自然,豪不矫揉造作。而高潮部分却以一段闪烁着明亮光芒的花腔华彩开始,情感陡然转向为炽烈。此时演唱者完全运用意大利美声演唱方法,而乐队却采用力度鲜明且具有强烈时代特质的流行音乐表现手段,来实现“古典--流行”的完美过渡,最终使得两者无懈可击地结合成一体:既有通俗音乐的亲和力,又有艺术歌曲的美感。

在《歌剧魅影》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一些古典歌剧的传统,比如:音乐成为主线,全剧往往没有对白,音乐贯穿始终,唱段由大量的咏叹调和必要的宣叙调组成。这种形式其实与歌剧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是在表现上使用了现代的音乐语言和舞台手段而已。因此,要求演员具有一定的古典底蕴和唱功。

4、音乐表现

电影中这首咏叹调是克莉丝汀在公众面前第一次演唱的咏叹调。旋律由钢琴伴奏开始,当进入第二段时,音乐出现变化,此时的克莉丝汀已经璀璨夺目的站在了歌剧院的舞台上,间奏音乐加入了弦乐和铜管乐器。主题旋律再次由克莉丝汀演唱时,伴奏由弦乐做背景,紧跟着木管的长笛跟随演唱部一起,然后由弦乐继续,乐队直至全奏。此曲是突出女主人公克莉丝汀纯洁、甜美、灵巧的段落,尾声最高音bb充分展现了女主角天籁般的声音与高超的演唱技术。

四、结语

在《歌剧魅影》这部电影音乐剧中,韦伯将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到古典音乐里,同时又保留了古典音乐优美绵长、极具韵味的唱腔。这些歌曲旋律简单、琅琅上口,却又能恰如其分的表达片中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所有音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苏)斯波索宾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

[2]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弓法指法现特色 速度力度演真情 下一篇:浅谈室内灯光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