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则教学案例看预设与意外生成的和谐性问题

时间:2022-07-13 05:54:24

从几则教学案例看预设与意外生成的和谐性问题

实践证明,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上有了孩子明亮的目光,有了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思维闪耀、灵性涌动的新课程课堂,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意外事件”。

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一、案例

镜头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品味春风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先看第一句。

(这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只好请他发言。)

生: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对泥土的气息、花儿的香味、鸟儿的歌唱、牧童的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和煦,让人觉得很舒服。

师:品味得太好了,非常全面。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自己就学懂了,真能干。那么请大家把这一段一齐来美美地品味一次吧!

这是笔者刚接触新课程时上的一堂街道公开课《春》,我在预设教案时准备了许多估计学生品味错误后的点拨,可都没派上用场。原因就是那个学生上课前把《跟我学语文》中的知识点都背下来了,把我本想讲授的知识内容都抢了去。我顿时不知所措,便草草了结了这一段的教学。事后语文教研员在和我交流时指出,当学生说:“第一句话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个比喻句”时,老师就可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问:母亲的手抚摸过你吗?感觉怎么样?从而引领孩子们真正领会“轻轻地抚摸”,领会春风的和煦和温柔。体会后再进行朗读效果肯定就不同了。再比如:学生说“第二、三、四句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话能删去吗?如果刮的是台风,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明白侧面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和煦,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面对学生的临时生成,教师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一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是最为关键的。

镜头二:

在预设《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就直扑重点,将整堂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确定为:“草船借箭”实为“草船‘诈’箭”。但学生可不一定质疑得出来呀!怎么办?对,事先安排一个。在课堂上,当智多星施陈松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计,诸葛亮其实是‘诈’箭,但为什么要用‘借’呢?”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这个学生说:“打战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又一个学生说:“诸葛亮骗了十万支箭,应该算是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他的目的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所以我认为还是‘借’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后来打战的时候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我再适时引出“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就十足了。

这是新课程实施四年后的一堂县级公开课,获得了各位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进行了对话;学生的问题是一个个的生成,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一步步地深入,这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问与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意外生成还是有水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正确引领,如何催化课堂生成?我还是觉得很棘手。

二、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统一

1.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当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2.尊重学生,营造生成氛围

真正的生成应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身心的发展,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但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智慧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我们教师给他的只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生成火花时,我们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保持豁达、平和的心境,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便发火,更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行。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表现、发展。

3.及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1)适时引发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营造生成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中不经意地出现的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也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期“生成”。

(2)恰当处理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多”的字音读成“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孙老师急忙让学生教他怎么读,最后还称这位学生是“一字之师”。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

(3)及时应变

课堂教学生成带有很大的偶发性和突然性。在一堂《嘱咐》的公开课上,突然闯进来一位妇女,手捧豆浆、油条,来给她的孩子送早餐。这时,有些学生起哄了,教室里乱糟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严肃地说:“同学们,你们从刚才那位妈妈为孩子送早餐的神情,联系课文中的母亲,想到了什么?”这一问,使哄笑的孩子低下了头,全班学生也都严肃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自外界的干扰,巧妙地被教师转化为一种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拓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建议

1.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的特点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着眼于什么目的,其主要目标还是研究语文,一定要突出语文的特点,不能为了追求生成而漠视语文知识的落实。

2.平时要注意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动态生成的课堂对于预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灵变性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加厚自身的底蕴,不断的锤炼、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3.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研制

预设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如果对教学内容认识模糊,就会导致语文课重“标”不重“本”,这是一种教学精力的浪费。我们要做一个语文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课改带来了一缕春风,“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结合必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在互动中同成长共发展。让我们继续努力,享受语文教学的无比精彩和快乐。

上一篇: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下一篇:谈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