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13 03:13:08

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有的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它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收入确认上、费用确认和或有事项中的运用。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会计基本准则 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定义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有的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面临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和损失,如因物价下跌而造成商品存货的售价和成本倒挂;因科学技术,进步而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而造成应收账款的无法收回,等等。按照谨慎原则,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合理加以估计,使之在发生之前予以化解。许多会计政策如计提坏账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就是依据谨慎原则而设计的。

二、谨慎性原则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的思想历史悠久,它是科学的。第一,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适应了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竞争十分激烈,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企业破产、倒闭司空见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自我保护,躲避风险,就把稳健的观念引入经济管理之中。由于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生了稳健性会计原则。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实施会计基本准则,现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谨慎原则正适应了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体制转换的市场,使企业避免了各种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进而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入账,增强了企业后劲,提高了应付风险的能力。第二,它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当有几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会计合理反映的前提之下,选用较不乐观的方法,以避免呆账的长期挂账,从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

三、新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会计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遵循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38个会计准则和48个注会条例,如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收入确认上、费用确认和或有事项中的运用上有了新的规定,因此我们对谨慎性原则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同其他会计原则的矛盾问题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和完全不确认,它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外来发生的琐事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先是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虽然有矛盾,但我们要做到对谨慎原则的运用予以必要的约束,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进行充分披露与其他会计原则的矛盾,同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以此来规范及优化会计行为,从而实现谨慎原则的合理运用。

(二)审计职业谨慎与会计谨慎原则

要使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为了使审计的职业谨慎能够落到实处,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尽快熟悉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加深理解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容和实质。同时,在企业审计中,要认真审核企业是否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一些具体规定是否认真遵守;审查各项资产是否有良好的内控制度,有无随意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如果发现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即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要求企业对其进行更正。

(三)中外比较

谨慎原则向来被西方会计界奉为金科玉律。我国使用的谨慎原则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如会计方法应用,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应该有节制、有管理地应用谨慎的会计方法是必要的。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前景已经趋于明朗,它的协调与统一也在逐步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如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面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目前我们的选择职能是既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又不能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本国特色,维护本国利益。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在于:转型经济环境;市场经济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自律性较差;法制化程度不高等。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和突出精神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的会计准则也应该考虑在强调谨慎性方面突出本国特色。

谨慎性的开端源于中世纪受托责任的解脱,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过后才引起重视。今天,它作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进准则,广泛地渗透于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中,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并成为会计人员长期以来的行为规范,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总之,企业财务核算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核算更具有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世强.新编会计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1.

[2]刘云海,杨蔚,王庆秀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与披露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6,(2).

[3]卢敏.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商业会计,2005,(9).

上一篇: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班主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