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2 11:59:20

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因此,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在近年来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论证和研究,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地感到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加强艺术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

我国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人们对传统的弊端和缺陷看得越来越清楚。突出的弊端表现为: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认知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同志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他们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21世纪的需要。因此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些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所开的“药方”也是对症的。美国一位华人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有缺陷。1982年,他对我国一位大学校长说,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也很发人深思;这是一种友好的劝谏,也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陷。反映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忽视了影响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专家学者们呼吁,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从艺术院校教育实际来看,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更为重要。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理工科和其他文科类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缺口较大,基础不牢;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学习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基础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律、自制精神,依赖思想、随大流思想比较严重,这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缺失比较大。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懂得艺术专业知识而缺少文、史、哲知识,缺乏文化底蕴,即使艺术专业知识学得再多,而由于缺少文化内涵,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充分反映与表现艺术真髓,更难以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教育部曾发出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转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包括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德,提高人文素质。可以说人文素质是形成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基础。好的素质奠定在中学,形成在大学。素质是长期起作用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对人起作用的不足50%,但培养起来的素质,比如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品德等是在一生中起作用的。

(一)掌握人文知识

“人文”,《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史、哲、艺,也包括生命与环境科学等学科。哲学家任继愈说,一个人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一定要学一点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因为我们的历史很长、很丰富。学习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对祖国历史了解得越多,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越坚实。通过学习历史,也能了解过去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借鉴过去,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变得聪明起来。在我国的历史名卷中,《老子》《论语》可谓是传世之作,宋代的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的大学生,不读《老子》《论语》是一种文化缺失,是一种人生遗憾。人文知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增强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人文知识可以使我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和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能力,做好事情。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更要学习和掌握较多的人文知识,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只有多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在历史中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文明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们都从不同视野、不同层面去阐发人文精神,从而呈现不同特点。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古人云:“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有人文知识是知“道”,即老子所说的“为学”;而人文精神就是“体道”,即老子所说的“为道”。体道、为道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精神。季慕林先生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叫爱国主义,二叫做骨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骨气。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独到之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尊重人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懂得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文关怀并不是对人的一种单纯扶助,更不能等同于对人的苦难境遇的同情。真正的人文关怀应当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人格尊重,对人的奋斗和毅力的教育和培训,对人的解放、自由、发展的追求,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对人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最低是温饱,然后是安全感,三为归属感,再高一个层次就是人的尊严,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如果不知道自身价值,那就枉为人生。体现人文关怀的关键在尊重、理解、信任、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就学校来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教育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就业观。人都要有尊严,既要自尊,又要尊重他人。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是对自身人格的珍视、爱护,并抵御他人侮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感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意识。

(四)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性格、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高尚人格,既集中体现了人类道德文明的精华,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品行中的集中体现。高尚人格价值天然具有感染人、凝聚人的魅力。高尚人格的塑造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又是人文素质的展现,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英国一位哲学家说过,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他的天才。有位预言家曾经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任重道远。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知识分子,未来的建设者。高等学校应当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灵活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结语

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是从事影视、戏剧、舞蹈、美术、文学等工作的生力军。从中央电视台各个栏目中可以看出,众多主持人无疑都是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艺术水平,而且会对全社会以及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更为重要。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育模式,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只要坚持改革创新,高等艺术教育一定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21世纪必然是中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王葵藿.中国人生哲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上一篇:微电影的历史机遇与实践创新——金光教授访谈... 下一篇:天门糖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