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糖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9-20 02:34:18

天门糖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自然、人文环境等多条件因素的影响,天门糖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处理,建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数据库,并配置搜索引擎、实现数字化再现正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数字化为天门糖塑的传承和保护开辟了新渠道。

【关键词】天门糖塑 数字化 传承 保护

天门糖塑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唐代,兴于明代,流传于湖北农村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旧时是婚礼、寿礼、祭祀礼仪上的一种吉祥的、带有祝福意义的供奉礼品。糖塑原料为麦芽糖,艺人将糖加热变软,调入红、黄、蓝、黑等色素,借助剪刀、小篾刀、竹片、弹簧、石膏粉等工具材料,用吹、搓、揉、捏、扯、挑、压、剪等技艺吹塑成形。它以家庭传承为主,曾建立过行业工会及制定有严格的行规,形成了一批较为固定的糖塑品种,产生了一批糖塑行业公认的有代表性的艺人,如糖塑艺人汪培林、杨志谱等。

糖塑曾遍及全国多地,但尤以天门糖塑成就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题材广。天门糖塑艺人能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三英战吕布、西天取经、老鼠拖葫芦、金狮围香炉、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除五毒等。主要分为忠义、吉祥、避邪三大类。其中以吉祥类数量最多。2.制作难度大。制作糖塑时不仅要眼疾手快,还要考虑到人物组合、物介搭配、疏密虚实、色彩质地,若非技艺高超,非经多年的训练,吹制一件形神兼备、工艺精美的糖塑艺术品是很难办到的。3.工艺精湛。天门糖塑将“吹”与“塑”巧妙结合,借助一些工具,通过吹、拉、捏、压、剪等工序制作出来的糖塑作品无不栩栩如生,巧夺天工。4.审美价值高。天门糖塑造型生动,部件灵活,色彩鲜丽和谐,质地肌理变化丰富,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5.文化价值珍贵。糖塑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在民间民俗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影响,是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的活化石。糖塑题材多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天门糖塑保存有完整的传承谱系,拥有杰出的艺人,价值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糖塑虽好,亦有弱点。麦芽糖遇热后易融化变形,作品不易保存,不利于收藏及后人欣赏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改变,糖塑逐渐失去市场。现在天门健在的糖塑艺人仅10名左右,他们中年龄最小者也有60多岁了,糖塑手艺面临失传,对其保护变得刻不容缓。

一、天门糖塑保护与传承现状

关于天门糖塑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已拨出专款,但目前主要体现在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糖塑的记录和整理及糖塑技艺的传授上。现列举几项具体事例如下:

1.参加文化部和湖北省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如2009年,天门糖塑的传承人杨志谱远赴我国澳门,参加由文化部、湖北省、湖南省共同举办的春节习俗展演活动;2011年,杨志谱受到由文化部在京举办的“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活动的邀请)。2.1999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美术》刊登了天门糖塑的图片,著名糖塑艺人杨志谱成为全国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人物。3.中央电视台单独或联合武汉电视台摄制宣传片和纪录片《天门糖塑》。4.天门市群艺馆对杨志谱所制作的糖塑进行摄影摄像,并进行文字记录,有望成书出版。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了杨志谱熬糖,吹、拉、搓、扯、捏、压、剪等塑糖的过程,并把杨志谱经常制作的经典糖塑作品进行了图片整理。据统计,已记录的糖塑作品已达200多件等。

可见,针对天门糖塑的保护目前存在重保护、轻传承,普及性弱,学科交叉力度不够等缺憾。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可以提供较好的解决途径。

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天门糖塑的新途径

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生存空间,面临生存危机,大有传承人“人绝艺亡”之势。天门糖塑也不例外,正遭遇着传承的尴尬,濒临失传。当前,数字化技术兼具有记录、保存、检索、共享、仿真、虚拟等多项功能特点,这无疑对天门糖塑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渠道,有着革命性的作用。

(一)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天门糖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程,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艺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融合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主要内容

天门糖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拟建立一个糖塑的数字化虚拟现实演示及交互式系统;对天门糖塑的原始素材(如代表艺人及其作品、工具、材料、作品素材收集、吹制工艺流程、作品文化内涵等)进行标准化数据采集与记录;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优化、压缩、分类、分析及作品赏析等研究与实现;对已分类的素材建库检索、展示传播的技术研究,成立数字博物馆与网络传播厅;开发糖塑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多媒体虚拟糖塑制作过程的体验型交互游戏平台。

(三)技术准备

1.糖塑素材的采集和数字化

全面考察天门糖塑,对糖塑素材进行标准化数据采集、记录与处理,包括对糖塑代表作品的创意、风格特征、设色理念、制作技法、历史传承及代表艺人进行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分类、归纳、解析等。其相关技术包括糖塑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素材的标准化采集及原始素材的数字化处理、优化、压缩、储存等技术。

2.糖塑艺术的检索、展示与创新应用

对糖塑作品图形图像、造型色彩等数字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以及基于糖塑素材检索的创新应用。其主要技术包含多媒体信息检索、虚拟制作与设计系统等。

3.构建体验型虚拟游戏平台

将糖塑艺术吹制过程与目前流行的虚拟场景体验型交互游戏相结合,以达到糖塑艺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其需要虚拟场景构建、实物模拟、动画制作、游戏与开发等技术。

4.数字化存储与动画演示糖塑作品制作流程

将糖塑作品吹制流程数字化后存储并进行动画演示,可应用于指导普通民众的学习和制作。其涉及以下技术:糖塑作品吹制流程的采集、数字化存储及交互动画制作技术等。

(四)预期目标

1.对天门糖塑各种素材进行精确完整收集、数字化处理,建立信息数据库;同时可以制作DVD、VCD宣传光盘,内容包括糖塑艺术生产背景、艺术特征、传承方式、工艺流程、代表艺人及其作品等;建立数字博物馆。

2.糖塑艺术展示系统。在虚拟场景中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即应用糖塑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信息建立混合虚拟模型场景展示系统,支持糖塑艺术的介绍、传承艺人及其作品的选择与展示、吹制流程的详细表达、虚拟糖塑吹制的游戏体验等交互功能;设立网络传播厅。

3.计算机虚拟糖塑制作和设计系统。在软件自带的糖塑素材库中,通过系统检索到所需素材,进行虚拟制作与设计。

总之,数字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当前一个趋势,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可操作性,必将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天门糖塑数字化建设的成功实施,必将为天门糖塑带来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必将让更多的人了解、响应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孙静,饶平山,刘隽.天门糖塑艺术[J].艺术·生活,2009(1).

[2]彭少雄.江汉平原的绝版艺术——天门糖塑[J].百度文库,2012—6—10.

[3]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

[5]王晓芬,苑鹏军,王艳贞.河北民间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探索[J].山花,2009(2).

[6]华山.关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J].中华文化画报,2009(1).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河南省郑州市居民音乐消费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