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

时间:2022-07-12 08:34:59

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

内容摘要:从目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闲暇生活质量不高、闲暇活动单一、缺乏闲适愉悦感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闲暇”的重要价值,并使其学会合理安排各项闲暇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 闲暇生活 质量 价值 引导

目前,我国公民普遍享有的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还要加上寒暑假,全年约有160天的闲暇时间。然而从部分学校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闲暇生活质量不高、闲暇活动单一、缺乏闲适愉悦感等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闲暇”的价值

“闲暇”是一个时间概念。闲暇与劳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应的范畴,马克思曾经用自由时间来同劳动时间相对应,“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自由时间内,不必进行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安排活动。因此,闲暇最大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由,而拥有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本身就是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讲,真正身处自由之中,却又无所适从或不懂珍惜。大学时光的宝贵,不仅仅在于大学阶段是吸取知识、建立合理智能结构的黄金期,也在于大学阶段是塑造人格、锻炼各方面能力的实践场。闲暇时间的获得,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

“闲暇”是一个实践范畴。对于大学生来说,闲暇里的事情是与上课相对应的内容。而正是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所做出的不同事情,才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爱因斯坦讲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不同人在相同的业余时间里,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性格的因子,也谱写人的生活历程。因此,闲暇实践的选择,既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兴趣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闲暇”是一种心理状态。忙与闲是相对应的,正如“忙”除了指身体行为方面的状态,还指心理情绪方面的状态一样,“闲”也表示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闲适。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身心常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过劳死”造成许多英才早逝,而心理健康方面的隐忧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因心理疾病而被迫休学、退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防线,一部分人由于无法有效缓解压力,调整心态,渐渐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充分利用闲暇的时间,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闲暇活动,既能够达到恢复体能的作用,同时也是放松身心的“驿站”。大学生应正确认识“闲暇”在大学阶段直至整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珍惜大学里的闲暇时光,使自身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引导大学生有效调节“闲暇”状态

闲暇意味着自由,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正确揭示必然的规律,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两种“闲暇”状态:闲而不暇和忙里偷闲。

“闲而不暇”实际上是指一些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安排了过多的闲暇活动,使得闲暇的恢复调整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于闲暇时间被安排得过于紧密,这些学生在学习时间所消耗的体能和精力来不及补充,且又进一步被耗竭。长此以往,造成体能透支,健康状况亮起红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所以,适量的闲暇娱乐活动可以恢复体能,但是如果过量就会适得其反。

“忙里偷闲”是指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有效利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如课堂上开小差、自习室里闲聊天、网络教学室中玩游戏等现象。由于在学习的时间里,做了很多“闲事”,耽误了“正事”,过后,就不得不再占用闲暇的时间,来弥补以往的疏漏。实际上,这样做就造成了时间上的双重浪费。因此,对于不同时间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一心二用的效果远不及一心一意的收获,只有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闲暇时才能够开开心心的玩。

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活动

美国学者纳什曾经提出过闲暇活动层次理论,将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次(如表1所示)。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闲暇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其中违法行为或不道德活动如赌博、破坏公共财产等要受到法律制裁或者道德舆论的谴责;酗酒、吸毒、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纯官能享受型活动尽管对社会没有造成直接危害;长时间看电视、看书等被动消极观看型活动使大脑无法有效接受外界信息,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健康。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具有正面价值的闲暇活动,如各种创造性活动:针对热爱文学的大学生,鼓励其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针对喜爱电脑的大学生,引导他们从单纯的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而进行有意义的网页设计、网站开发;针对爱好音乐的大学生,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举办校园原创歌曲大赛,等等。

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闲暇活动中几个主题之间的关系:

闲暇与交往。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人交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单凭课堂交流,互相交往的层次是比较浅的,工作后同事之间、与上级领导之间单纯的业务往来也很难建立彼此的深厚友谊,只有利用闲暇时间,彼此付出时间,才能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而在闲暇时间里,所交往的对象、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性格。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拓宽自己交往的范围,不仅加强同学之间的横向交往,也注意师生之间、与社会人士之间的纵向交往。只有通过与不同人的接触,才能够丰富阅历,提高辨析力,实现社会化。

闲暇与消费。除了学杂费,大学生在校的花费大部分是在闲暇时间内花出去的。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从众攀比消费行为,这主要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以及家庭因素等造成的。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父母疼爱子女,钱越给越多,生怕子女在外吃苦,这更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程度。而消费中的从众攀比行为是由于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还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的畸形心理和行为,从而产生攀比消费行为。对此,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确闲暇生活的质量同财富水平并不呈正相关,帮助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娱乐与学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精力旺盛的嘉年华,一方面,内心渴望在闲暇时间里获得轻松享受;另一方面,学业压力又时刻束缚着年轻人的身心,使得他们在闲暇时间里也无法玩得尽兴。劳逸结合的生活才有利于大脑的有效运转、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课上专心致志,高效率地吸收知识;课下全身心放松,迅速地恢复体能和精力,以便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讨 下一篇:金融衍生权力的市场成因及其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