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时间:2022-07-12 05:21:43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摘要]网络舆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面的舆论可以为反腐败斗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也会致使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舆论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我们应该正视网络舆论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要正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监督主阵地之一的现实,尊重网民的意见和举报,以扩大和强化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关键词]引导;网络舆论;推进;反腐倡廉

[作者简介]张达伟,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033-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应“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并在“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强调“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注重执政创新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对党的建设的重要影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腐败现象和腐败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网络舆论比较集中的地方,公众针对社会上的腐败问题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意见或言论,对全社会反腐败斗争的舆论导向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及形成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集合意识和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曾经是舆论聚合的主要平台,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站、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等催生了舆论的新生态,网络开始成为新的舆论阵地,网络舆论应运而生。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在我国,网络舆论兴起于2003年。这一年,中国网民数量猛增至7950万人,历经“非典”等事件之后,普通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网络舆论日益高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16日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的形成一般是由于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热点、敏感话题的出现,而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曾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处处长的张晓宇说,“史上最牛”加“三公部门”型的网络事件,溯其本源其实就是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背景下,人们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因此才会对这些网络事件如此关注。

当事件或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时,各种意见会通过网站、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等平台进行交流融汇形成倾向意见,从而引发强大的网上讨论热潮。这时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性是值得警惕的,网民一旦形成共同意见就很难改变,必将带来更大的舆论风暴。蚂蚁网CEO麦田等互联网专家说,多元性是网络意见表达的突出特征,但是在涉及“三公部门”的负面新闻时,往往看到的是一边倒的批判浪潮。

一旦网络媒体有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形成较大的网络舆论时,传统媒体便会跟进把网络上离散的讨论进行集中报道,这对网络舆论无疑起了巨大的放大作用。当媒体之间产生共振,在民众中互动与共鸣,进而达到高潮时,就开始了广泛的社会大辩论。最终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行动,或者导致政策的制定、修正或废除。例如,在曾经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网络舆论聚焦的“躲猫猫”事件中,云南省委宣传部及时、主动地回应网民的质疑,并主动邀请网民参与组成调查委员会,这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二、网络舆论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舆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面的舆论可以为反腐败斗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也会致使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舆论的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网络舆论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有利于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由于互联网具有相对虚拟性和隐秘性,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网络传播相比上访和传统媒体报道等方式不仅更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

2.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中国有超过3亿的网民规模,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挑战

1.事实依据不够客观真实。网络舆论通常是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新闻热点有感而发形成的。而网络的即时性和快速性,导致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没有或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求证,从而导致进行舆论监督时由于没有必要充分的事实根据就很难把握好分寸,就会让正常的监督局部失真,表达主观的信息开始传播。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网民在虚拟世界里畅所欲言,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意愿,这种自由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滥用。例如发生在山东的“东明事件”,东明县蔓延的甲状腺病恐慌产生请愿者,但他们的控诉文本在网上扭曲,东明被刻画成“癌症县”,事实在网络围观者那里日渐失真。在瓮安事件、“郓城35警察举报县委书记”的网帖中,都有虚构的事实被大范围传播。

2.监督主体情绪化问题突出。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情绪化表现在网络语言的非理智性和观点

的盲从性。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来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导致一些网民所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特别是涉及“三公部门”的负面新闻时,更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批判浪潮。如发生在2009年末的深圳海事局林嘉祥一案,事件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深圳新闻网网络论坛上,很多网民虽没有亲眼所见,不了解事件真相,但都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千夫所指,恨不得将林千刀万剐。但最终的事实并非像网民在网络上初次所见,而在司法机关对此事的调查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有扰乱网络民心之嫌。

3.网络舆论的难控性导致管理困难。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理论上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者”。对于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对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言论,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这就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中国拥有200多万个网站,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热门论坛上的贴子和跟贴每天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根本不可能审查、限制。例如,在“百度”网站,网民平均每天新帖多达200万个;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为3.88亿,为世界第一,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为2000万,任何权威机构都无法阻止或限制网络舆论管理的难度。

4.话语霸权导致网络暴力。在互联网上,知情的网民不是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贪腐线索,而是径直在网上公布相关信息,随后引发大量“爆料”,在相关部门确认之前,可能已经把案子“坐实”。由于近年来社会分化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和群众关系出现紧张,一旦发生大小事件,网上往往对公务员和公权力机构的行为和态度作“一边倒”的“解读”。比如,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上信息收集和合成方式虽然可以让人们更快地逼近事实真相,凝聚人心,倡导正义,揭露丑恶,但是话语霸权却充斥其中,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成为“警察”,肆意“审判”几乎无处不在,而且不受约束,泛滥的“道德审判”演变成网络暴力。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建议

权力人物以及权力运行始终是网络监督的客体。因此,监督权力运行、反对腐败现象是网络监督的主要内容。反腐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的“人肉搜索”并不能达到揪贪反腐的目的。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在于为反对腐败、调节社会、构建和谐提供一种新的动力机制。为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和负面影响,应该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的引导,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尊重民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深层次矛盾突出,各种民怨是不可避免的,而解决群众问题的基础是了解民生、体察民情,这关系到政府与民众能否在矛盾与冲突中重建信任关系,能否确保社会稳定。在“躲猫猫”事件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同志在处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关系上存在种种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即工作只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而不顾老百姓的呼声和质疑,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及时、公开和透明地回应公众

在相关事件发生后,信息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告知公众事实的真相,以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相关信息,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舆论方向增加困难。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告知的主动权”。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更新思维,创新工作模式,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必须要敢于增强透明度,直面群众,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对话,及时公布真相,与民意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形成主流网上舆论,从而把握舆论主导权。

(三)端正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民可以针对腐败现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充斥着一些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并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舞台。进行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就是要对各种舆论进行整合。对正面的舆论进行广泛传播和褒扬,对偏激和真假难辨的舆论进行理性引导,对负面舆论进行批判,减少影响。应该加大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注重宣传能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榜样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宣传的内容应该是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变化,要贴近群众,要真实、可信、有亲和力。

(四)培养公信力强的“意见领袖”

随着网络民主势力崛起,意见领袖在舆论导向中的作用正日益重要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的研究小组就美国总统选举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论”:大众媒介(当时主要是无线电广播和报纸)只对少数人有影响,真正影响人们投票的是个人之间的接触和面对面的劝说。于是研究小组得出重要传播学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意见领袖流向大众。换句话说,你不能影响意见领袖就不能有效影响大众。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在网路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十分注重在教师、学生、管理干部中培养一批公信力强的意见领袖,加强信息和引导工作中的协调,使这些意见领袖成为相关信息的有效补充。

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开发反腐败的动力资源。依靠群众反腐败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拒腐防变机制,网络舆论监督无疑为这一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应积极应对网络舆论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优势同时抑制其局限性,使网络舆论能够真正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樊金山.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J].新东方,2009,(3).

[2]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上一篇: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与制度构... 下一篇: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