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网络新词的使用

时间:2022-10-20 06:37:25

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网络新词的使用

摘 要: 语言文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越来越多。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应用范围内,人们创造出大量网络新词,是最具时代气息的产物,浓缩着一个历史时期前进的步伐。作者从现实存在的情况出发,分析了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使用。并提醒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对网络新词加以规范,正确地引导学生,使“推普”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 小学生 网络新词 创新性

我国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规范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是因为规范化、标准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健康发展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越来越多。语言文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应用范围内,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网络新词,且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这些网络用语中,有专业术语,如界面、病毒等;也有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还有一些在聊天等交流中的常用语,如潘俊宓取M络语言大量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有些简写形式甚至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网络语言在给人们带来新奇感觉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为它的广泛流行,使得现在很多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和写作中运用它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这些语言夹杂大量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试想,“神童”何以变成“有神经病的儿童”?“MM”是两字词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表示“妹妹”、“美眉”、“妈妈”等,有很大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果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另外,网络语言中某些低俗、晦涩的词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绪,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挑战。学校是推广普通话、规范字的重要阵地和窗口,而今出现的一些网络新词,无疑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新词具有创新性,一般短小精悍,有些词语说起来风趣幽默,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发展快、不稳定的阶段,对新事物、新现象很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容易跟风。他们认为使用新词语、流行语是一种最前卫、最现代的标志,因此他们非常热心收集新词语并乐于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小学生使用网络新词的例子,他们获取了新词语,就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平时与同学说话,左一个“酷”,右一个“酷”,甚至来一句“酷毙了”。说到激动处就来一声“哇噻”,不高兴时就来一句“烦着呢,别理我”。上课回答问题也不放过表现机会。一次我在课堂上穿插向学生介绍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和航天员杨利伟,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将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位男同学回答说:“我现在是杨利伟的‘粉丝’,将来我要实现也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还记得有一次,我看学生的日记,她在里面不写“我”“我们”,而是“偶”“偶们”,虽然读起来有些俏皮,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写作规范化。我问她为何这样写,她笑嘻嘻地说觉得这样很好玩。

综上所述,孩子们在学习中对这些新词汇的使用,有时候使教者感到无所适从。我校是一贯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告诉我们,这些网络用语已经从网上蔓延开来,不仅网民使用,连小学生也都急着模仿、赶时髦,向我们约定俗成的传统语言教学挑战。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要想使教学既与时俱进,又不乏规范性,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包容、参与、引导”的方法,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使用新词语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如果采取“棒杀”态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和学生间的感情会越来越疏远。包容的态度,会使孩子觉得老师很亲切,产生交流欲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网络新词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小学生自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因为它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不符合规范,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新词语。我就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网络新词的使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我们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音韵美滋润学生心田。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老师要运用喜闻乐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引导他们自愿地运用既具时代感又比较高雅且符合规范的流行语和新词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相对照,优劣自见。

其次,教师应该了解网络语言,对于学生口头或作文之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就有了甄别能力,鉴定良莠,以免矫枉过正;老师要对新词语是否符合规范进行辨析,并明确告诉学生哪些常见新词语符合规范,哪些不符合规范,哪些用语只能在平时谈话中和网络上用,而不能用于书面。比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我现在是杨利伟的‘粉丝’”中的“粉丝”的。我请这位同学想一想还能用哪个词替换“粉丝”,他说出了“崇拜者”,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向他说明在日常说话中可以用带新义的“粉丝”一词,目前不能用于书面,能否成为书面用语还要看它的发展情况。那个孩子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再次,对于不符合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我们也不必痛心疾首,大声棒喝,倒不妨利用三尺讲台,让学生了解一些汉语的构词规律,借此加深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创新能力和辨别能力,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网络新词,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最具时代气息的产物,浓缩着一个历史时期前进的步伐,折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丰富了我们的词汇,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一些粗俗的网络垃圾用语也会鱼目混珠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加以规范,特别是教学中的用语,一定要注意斟酌,谨慎使用,既要表情达意,更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语法规律,使读者不至于产生意义混淆或误解。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新词语,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就能够让孩子规范使用汉语,使“推普”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3]网络语言研究.

[4]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论谈“网络语言利大于弊”.

[5]网络新词与写作语言.

上一篇:谈对学生错题的利用与转化 下一篇:例谈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策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