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2022-07-12 05:01:25

浅谈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4月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在电力、煤炭、焦炭、铁合金、电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业、纺织十个行业提出了淘汰目标。2010年底前,电力行业将淘汰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煤炭行业将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煤矿8000处,淘汰产能2亿吨;焦炭行业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机焦(3.2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等;钢铁行业在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进入“动真格”的阶段。

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从最近欧美对中国的光伏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造成对中国各大光伏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就可看出,当各地方政府一窝蜂地上马新能源项目时,新能源立刻就很可能变成即将被淘汰的“旧能源”。

造成这种产业结果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地方政府或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角度看是理性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之间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所有地方政府或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也有地方政府过分追求当地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地方政府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因为只要上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就能够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就能够获得税收的增长,这样就难免出现拼资源、抢资金的现象,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当然也还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有关,容易诱发地方政府或企业投资过热。

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着手呢?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二是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地区和企业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工业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四点分析:

一、必须淘汰落后产能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从局部看,可能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要性,如短期内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但从全局考察,这些新建项目投入生产后,并不能增加新产品的供给。而是进一步加剧一般性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不经济性,还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企业,扩大需求不可能救活所有企业。

二、生产要素必须集中化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主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应当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化工业,如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行业,大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要高于中小型企业。我国发电用煤消耗,全国平均为380克/千瓦时,而采用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的煤耗平均为320克/千瓦时。如果全国都能达到大型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一年就可节省20%的发电用煤。

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从法律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但民营企业要进入并做大这些行业,需要解决生产关系上的两个问题:一是从家族独资形态转向资本多元化和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单个私人资本不足的矛盾,以适应基础产业因技术构成所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的客观要求;二是在资本多元化、社会化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实行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信任不具有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的外聘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委托制来克服家族治理与资本社会化大型企业间的矛盾。

三、必须加强生产社会化与专业化分工

结构调整还需要推进中国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分工。资源密集型行业要做大,加工制造业企业要做小,发展产业集群,龙头核心企业以研发、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主,众多专业化的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加工组装型产业的规模效益。

同时,隐含在企业内部的服务业要进行第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实现,将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学校等企业办社会功能分离出去。第二次分离是要将隐藏在企业内部的生产业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出来,包括工业设计、设备安装与维修、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仓储、配送、产成品整理和包装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业务,还包括市场调查、企业经营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法律等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业务。这些生产业大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由于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减少企业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机会。

四、必须建立有利结构调整的机制

保证市场机制仍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即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供求关系引导投资方向,价格杠杆和利润率调节企业行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要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即制定市场准入规则,提供公共产品,运用税收与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方向,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另外,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的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方向,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国家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

上一篇:浅析建筑装修现场管理 下一篇:关于建筑施工新技术与工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