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时间:2022-07-12 12:45:52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 总结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小麦锈病、小麦白秆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麦茎蜂、麦穗夜蛾等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57-02

小麦在青海省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各种病虫害的为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统计,大约有40种病虫害为害小麦、青稞等作物。现将当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3-4]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小麦锈病

1.1 发生特点

该病俗称“黄疸病”,在青海省均有发生,以条锈病为主,秆锈病、叶锈病也有发生,近年来常流行成灾,也是目前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在叶鞘、秆穗上也发病。发病初期为褪绿色斑点,后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粉孢子,即夏孢子堆,孢子堆较小,排列成条,以夏孢子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严重发生时后期整个叶片枯黄,受害后的小麦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锈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高温多雨、并有一定菌源的情况下,5—6月流行,发生严重时可减产30%~40%。

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阿勃、互助红等。加强药剂防治,播种前用25%粉锈宁进行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用病虫净525 mL/hm2对水450 kg,或用三唑酮、多菌灵375~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共喷2~3次,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2 小麦白秆病

2.1 发生特点

小麦白秆病在川水地区、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小麦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可达50%~70%,甚至绝收;受害后,小麦病部产生黄褐色条斑,每片叶有1~4条。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病”症状,种子带菌是小麦白秆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

2.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繁田,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进行拌种,闷种30 h左右播种效果良好。

3 小麦根腐病

3.1 发生特点

小麦根腐病俗称“青死病”,发病地区主要为山区、半浅半脑川水地区,受害病株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棱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地上部为“白穗”和“青死”。生长势弱的小麦易受根腐病菌的侵染。根腐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病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在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麦收后病残体组织当年不能腐解,有利于根腐病菌的越冬和侵染。

3.2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和减少土壤中菌源,从而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采取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多菌灵,按100 kg种子用药100~150 g,对水1.5 kg拌种,闷种30 d,即可播种,可有效防治根腐病的发生。

4 小麦赤霉病

4.1 发生特点

该病在小麦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发病,主要有苗腐、茎腐、秆腐和穗腐几种类型,以穗腐危害最大,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时达50%以上[5],病菌以25~30 ℃为最适宜发生条件,发病初期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变色,呈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或草黄色,病轻时仅小穗发病,严重时全穗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或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并有黑色霉层产生,该病主要由病株残体传病,其次为种子带菌,因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4.2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在小麦抽穗后,根据天气预报,在病害盛发前喷药防治1~2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1 000倍液。

5 麦茎蜂

5.1 发生特点

麦茎蜂属膜翅目,光腰亚目,茎蜂科,茎蜂属。青海省主要是灰翅麦茎蜂,是春小麦上蛀食麦茎的主要害虫,为害后造成小麦白穗,千粒重下降。小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率在30%~50%,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其成虫体长8~12 mm,翅展7~9 mm,体黑色,细长有光泽,头部黑色,复眼发达褐色,单眼淡褐色;触角黑色丝状,19~22节,第1节粗短,第2节近球形,口器咀嚼式;翅面淡,褐色半透明,胸足3对,黄色,腿节外侧有黑斑,腹部黑色,窄细侧扁,腹部第1节背板有黄绿色三角形斑,产卵器短,黑褐色。卵单生于穗下节1~2节附近的麦茎中空内壁上,一般1株只产1粒,经观察,卵孵化天数为7~10 d。初孵化幼虫,先向下爬至茎节处,取食幼嫩组织,随着龄期的增长,食量增加,并由下向上取食茎内壁组织,咬穿茎节取食至穗下节,然后又向下取食至茎基部,在近地表处将茎壁组织咬成一环状缺刻,遇风、遇雨断裂倒伏。断裂处用残渣、粪便、唾液堵塞,幼虫在下部根茬内吐丝做茧,在茧内休眠越冬。越冬的幼虫在4月中旬,20 cm以上的地温回升到14~15 ℃时开始化蛹,当地温达16~20 ℃时为化蛹盛期。

麦茎蜂在青海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根茬内化蛹,蛹期40 d左右,成虫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基本消失,成虫期45 d左右。卵5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绝迹,卵期近50 d。幼虫5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老熟,幼虫蛀入根茬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整个幼虫期长达300 d左右。

5.2 防治措施

麦茎蜂是钻蛀性食茎害虫,有卵、幼虫、蛹3个虫态,均在麦茎内及土壤根茬中度过,只有成虫期生活于麦株之外。因此,在防治上应从3个方面着手,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即:一是消灭成虫,二是消灭幼虫,三是抑制成虫羽化出土。秋后深翻,可以减低成虫的羽化出土率;低割麦茬,将麦茬收起焚烧,可以降低幼虫的数量,减少虫源,降低翌年羽化出土率,对麦茎蜂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大面积连片药剂防治,可以选用4.5%氯氰菊酯375~450 mL/hm2,或50%敌敌畏750 mL/hm2,对水900~1 200 kg进行喷雾防治[6]。

6 麦穗夜蛾

6.1 发生特点

麦穗夜蛾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2 900 m的地区,主要为害小麦、青稞等麦类作物。以幼虫取食籽粒,发生严重地区,麦粒被害率占全穗籽粒的25%~45%,穗危害率通常为10%~30%,严重时期达60%,一般损失产量225~300 kg/hm2。麦类成熟至打碾前为幼虫暴食期,严重者只剩麸皮,产量损失大。

麦穗夜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里、地埂、石块下、草根下、打麦场区周围土里越冬。第2年5月化蛹,6月初出现成虫,成虫羽化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粉,卵多产于第1穗颖内侧或子房处,卵期13 d。幼虫7龄。3龄前集中于麦粒内昼夜危害,4龄后分散到麦穗间,夜晚取食,白天转移到旗叶,吐丝入土潜伏,1头幼虫1夜可取食1~2粒,幼虫期65 d左右,7龄期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

6.2 防治措施

一是混播青稞。麦种内混入青稞种子7.5 kg/hm2,于小麦灌浆期,结合分高草剪除青稞穗子,带出田间集中销毁。二是种植诱集带。在麦田四周播5行青稞或早熟小麦品种为诱集带,于小麦灌浆期内用敌敌畏500倍液或敌杀死1 500倍液,喷防诱集带1~2次,或者于小麦灌浆期收割诱集带,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三是适时收获。适时收获,及时打碾,减轻麦捆在田间排放时的危害损失。四是物理防治成虫。在当地油菜开花时期,即麦穗夜蛾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五是药剂防治。用2.5%敌杀死150~225 mL/hm2或80%敌敌畏、40%乐果、10%氯氰菊酯375~450 g/hm2,或48%乐斯本300 mL/hm2,或52%农地乐750 mL/hm2,在4龄幼虫时大田防治,喷药时间在晴天16:00—20:00防效最佳。

7 参考文献

[1] 张松令,刘玲玲.旱地小麦窄行条播渗灌栽培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2):40-43.

[2] 张学伟,宁朝辉,高俊,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07-108.

[3] 陈松莲,付荣耀.鲁山县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21.

[4]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等.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2):67-70.

[5]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6]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等.汾阳市小麦茎蜂发生规律及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101-102.

上一篇: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吉林市蛇莓引种及栽培技术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