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2 12:36:10

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护士;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血液标本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实验室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位置,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检测,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的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而错误的检测结果,将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多麻烦。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70%左右[1],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室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并开出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标本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等。与临床护士密切相关的有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及标本运送等。

1临床护士的准备

临床护士应认真核对临床医生开出的检验申请单的申请项目、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及时与检验科沟通,掌握有无特殊采血要求。比如血沉需要 0.105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V:V);糖耐量试验采血时间;血气分析必须采集动脉血等等。

2临床护士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

临床护士应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患者作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首先由于进食的成分、饮食习惯对各种标本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影响,同时血液许多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是以空腹血样为统计标本[2]。因此临床护士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并空腹12h后采血。比如进食后可使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无机磷降低。血糖饭后1~2h明显增高,3h后才逐渐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高脂肪饮食后甘油三酯的水平是空腹的10倍多,因此甘油三酯检查最好素食3天,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增加,导致血清浑浊、影响检测结果导致结果增高;做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时,嘱患者在实验前3天必须进行无肌酐饮食(蛋白质摄入量

3选择采血部位

临床护士可根据检验项目不同选择不同的采集部位。一般情况均选择静脉采血,必要时采集颈静脉或股静脉,刚出生的婴儿可收集脐带血。采集时患者最好选择坐位,一般说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在站位时增加,如总蛋白、白蛋白、转氨酶等,而由卧位变立位某些激素可在短时间内增加数倍,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ADH)等[4]。同时采集血液时应避开局部红肿、炎症部位,尽量在输液输血前采集,已经进行者,严禁在输液同侧采集,更不允许用原有的输液针头采血,如输液同侧采血,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血液稀释等[5]。

4采血器材的选择以及掌握好基本技术

静脉采血多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好试管和抗凝剂、掌握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并混匀;抽血过程中一定防止溶血,否则细胞内外物质发生改变,如溶血后使细胞内的许多物质释放到血浆中,其含量明显升高,如KCDH、AST、K+等。溶血后,Hb干扰比色等,还可干扰某些化学反应,使测定结果偏低或偏高(如胆红素测定等)。扎止血带不宜过紧,切不超过1min,防止因局部淤血、缺氧、水肿、溶血等影响检验结果,扎止血带时间超过1min,血凝指标发生改变,1min血浆蛋白可增加6%,3min后可使胆红素、ALP、AST、CHE、Fe等成分增加5%等等。

近年来大多数医院使用了真空采血管,利用预选制造的真空,自动吸血入管,减少和避免了溶血的发生,也减少了对临床护士的污染。但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切记:①要选择好各种真空采血管,有些检验项目需要全血、有些检验项目需要血浆、有些检验项目需要血清,根据具体检验项目选择,像血液流变学检查需肝素抗凝管、血常规检查需EDTA钾盐抗凝管、凝血象和血沉检查需枸橼酸钠抗凝管等。②多管采集时应注意采集顺序:凝血试验-血常规(血小板)-血沉-其他检验项目,防止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凝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5及时送检

为了防止污染、溶血、成分的破坏和分解及水分的蒸发,必须及时送检。如血液标本由于离体的细胞继续摄取葡萄糖,无氧酵解不断分解葡萄糖,可以使血氧、血糖、血气分析及其某些体液等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室温存放1h可使血糖下降0.56mmol/L~0.83mmol/L左右等,同时特殊标本一定按要求送检。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铁生. 临床生物化学和系列化生物化学检验[M]. 镇江: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2002,72.

[2] 冉隆德. 控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质量的标本误差因素[J]. 陕西医学检验杂志,1998,13(1):17.

[3] 马建峰.脂肪乳对部分生化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317.

[4] 崔之础、冯仁丰.现代医学检验质量保证问答[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

[5] 韩青云. 不合格标本及送检导致生化指标波动原因的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2001,24,2.

通讯作者:徐传和

上一篇: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护理 下一篇:上海市某社区中老年人慢性腰痛分析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