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五”时期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特征看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时间:2022-07-12 12:25:20

从“十一五”时期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特征看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摘要:“十一五”期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具有以下特征:东部地区一直占有优势、民营企业成长性较强、重化工业分布特征明显、入围企业规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增加、研发密度较低、经济效率持续上扬、经营的动态特性尚不稳定、并购活动比较频繁、国际化水平持续增长但不稳定、主业方向比较集中。“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应继续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即实现长期稳健发展、增强战略管理能力、优化供应链管理、切实开展产业融合、有效实施产融结合、积极拓展新兴产业。

关键词:制造业;制造业企业500强;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172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86-03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一系列重大挑战,我国有效应对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年均增长11.2%,2010年GDP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根据对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连续7年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具有以下成长特征:东部地区一直占有优势,民营企业成长性较强,重化工业分布特征明显,入围企业规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增加,研发密度较低,经济效率持续上扬,经营的动态特性尚不稳定,并购活动频繁,国际化水平持续增长但不稳定,主业方向比较集中。但我们不应只看到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均是“老生常谈”,且一直处于改善之中,但仍缺乏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展实现转型升级。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予持续的高度关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利润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3.45%、22.44%、22.34%、22.12%。如此高的增长率使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在目前粗放的发展模式下,高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也是不可持续的。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在其新著《再造卓越》中指出,许多案例表明,一家卓越的公司之所以会衰落往往是由于扩张太快、战线过长。这些企业往往不是死于没有机遇,而是死于机遇太多;往往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这些告诫值得成长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关注。“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在前期高速成长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一种更持续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追逐更为谨慎,实现从“快公司”向“稳公司”的转变。

二、增强战略管理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造业企业要以国际金融危机为戒,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战略动态管理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风险防范。对于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要找其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世界经济不仅给我们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我国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了解世界经济规则,学习与反思别国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第三,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的加大,我国企业应逐步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如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主动规避风险,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第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数据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和最具显效性的投资。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许多情况下其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链与下游的价格链都掌控在别人手里。事实上,国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把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对制造企业来说,可以沿着以下路径整合供应链。

第一,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而研发和市场正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所缺乏的。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在生产环节上全力向上游与下游拉伸,力争改变以加工为主业的发展方式,打造一条从上到下、纵向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模式并非让企业回到原来“小而全”的轨道上,而是以行业内大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构筑产业集群的大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合作,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形成差异化发展。最终增强产业的稳定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水平。

第二,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首先,要将产品从过去个体对个体的竞争转变为系统对系统(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也就是说,伴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品牌建设应进入到包括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在内的“系统竞争”阶段。其次,要从过去相对较封闭的单纯的买和卖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对较开放的平台,让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方都能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价格的制定、集成创新等环节中去。再次,供应链管理应该从关注有形创新向无形创新的转变。过去,业内更多注重的是产品内在一些功能性方面的创新,如质量、技术等。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产品应该在节能降耗减排带来的功效、可持续消费、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第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运作成熟的软件系统,但信息化绝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组等方面。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四、切实开展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以下几条路径推进产业融合。一是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整

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这类似于传统兼并重组中的横向与纵向模式。二是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使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出新产品,实现装备现代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三是传统制造业与网络产业融合,借助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三网融合,加速电子商务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信息流无障碍流通,价格信号传递及时准确,标准化更易实行,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四是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通过形成、提升和提炼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通过对传统制造业所拥有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合理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元素。变历史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

五、有效实施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寻求经营多元化、轻资产化、资本虚拟化,继而提升资本运营能力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有限资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构建产业链控制力并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势必成为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的经验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产融结合:首先,实业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往往都是将流动资产参股相关金融产业,从持股到参股,最后到控股。利用这种方式从实业产业渗透到金融产业。通常企业自发的产融结合多是从小做起,从典当、担保等较易人手的金融行业做起,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次,利用实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互动关系,进行相互渗透,背靠实业面向金融机构,打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环节,获得更多的融通便利。通过贷款、次级债、企业债、变相融资、社区银行和股权交易等形式扩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再次,要将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进行融合,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借壳、股权置换等形式运作上市,大幅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借助融资后获得的资金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实现高速的产业整合及扩张。最后,也是产融结合的高级阶段,是在产融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产业支配和结构性投资。企业控股商业银行、成立担保公司和组建证券公司,将实业、银行、保险、债券等资本市场联系到一起,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直接对接。

六、积极拓展新兴产业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七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其作为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企业在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技术风险。目前的新兴产业均处于产业的形成期,虽然技术创新的强度非常高,但各种技术路线都在探索当中,许多领域技术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替代,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应尽量规避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第二,要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既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要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上一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对策 下一篇:保险企业费用支出的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