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战略

时间:2022-10-25 12:33:59

“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战略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在区域层面上高技术产业形成下列特点,高技术产业区域聚集进一步加快,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区域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主要中心城市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软件等产业基地正在一些主要城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下一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战略是否还是聚集发展,如果聚集发展,政策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发展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聚集式发展仍然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

与传统的产业发展不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高技术产业都以聚集形式发展,并且需要一定的区位条件。这些区位条件包括知识溢出环境、人力资本环境、气候环境、商贸环境、交通环境与供应链环境等。因此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空间选择性。根据区位条件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加快高技术产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优势区域的发展,具体战略如下:

(一)长江三角洲要率先成为我国高技术研发和先进制造基地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长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建立以上海为龙头、苏南浙北为两翼、周边城市为扩展区、基于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建设高技术研发和先进制造基地,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由制造向创造转型。“以上海为龙头、苏南浙北为两翼、周边城市为扩展区”意味着上海应重点发挥研发、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苏中南和浙北地区应发挥高技术制造、技术产品配套服务等比较优势,与周边城市群共同建立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落。“基于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意味着并不是简单地扩大先进制造业的规模,而是要发挥该地区自主创新资源优势,将先进制造业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

(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成为高水平的全球高技术产品制造基地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强调珠江三角洲要利用毗邻港澳的便利条件和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发展资金与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建设一批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主创新平台,不断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梯度转移,进一步提升高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技术产品制造基地。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它可以更加便利地借助港澳的贸易条件、研发条件和资本条件。其发展重点应该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并且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制造业基地。同时,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比较突出,需要在进一步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产业技术改造和提升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努力培植除信息产业以外的高技术产业群。

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要提到“深圳模式”。深圳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聚集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资本投入、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这种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港澳资本的进入,一方面是深圳的开放文化导致了国内资本的聚集。

(三)环渤海地区要进一步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环渤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制造业基础较好,这与在北京、天津、大连集中了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关。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测算可以发现,北京在高技术产业基础方面是领先于全国的。但是北京没有充足的商贸人才,研究人员不善于经营产品,缺乏市场活力,因此北京需要一批经营人才。在制度创新方面,这一地区没有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活跃,导致了民间资本在本地区不够活跃。这些因素是确定环渤海地区战略的基础。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环渤海地区要发挥环渤海地区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继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技术企业孵化的良好环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环渤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加强环渤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协作,打破行政体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特别是要把京津地区的科技能力转化成为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现实力量。二是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改制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企业孵化的环境。

二、创新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关键是建立创新枢纽城市

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促进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产业集群”。这就意味着,需要用建立“创新枢纽城市”来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这一战略决策,为区域发展提供一种原动力。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主要是通过创新,大力发展创新枢纽城市实现的。所谓创新枢纽城市不是一般的创新型城市,而是具有研发机构汇聚、新产品开发企业集群、强大贸易机构的城市。形成创新枢纽城市的建成条件包括资本基础和创新环境。这里资本不仅指一般的物资资本,而且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资本的宏观表现就是区域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本为创新的源泉,而社会资本能提高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效益,实际上贸易机构就是一种社会资本。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制度环境。其中基础设施是创新的基本条件,发达的服务业能提高研发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适宜的制度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也为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一种专业化分工基础。

在创新枢纽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继续发挥已经有效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高技术集群大约经历四个阶段:一是靠近大学的科技园;二是参与城市的作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周边城市,以及有中心市场提供城市功能服务的专业化小型城市;三是产业群带,如美国128公路,目前我国广州到深圳就基本形成这样的产业群带;四是专业化的散射。产业集群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遍地开花好。产业集群区需要有一个或数个“灯塔企业”,灯塔企业不仅是龙头企业,还应该是服务型的,能够提供技术服务或者商贸服务。政府在对集群的产业园区推进二次产业时,灯塔企业是个“抓手”。对于产业基地,需要突出两个战略,一是供应链战略,二是品牌城市战略,即建立城市高技术产业供应链,形成城市品牌。供应链建立了,这个基地才能抗拒风险,扩大规模。品牌城市形成,有利于资本优化集中和贸易渠道的开辟。有了供应链和品牌,产业基地地位也就牢固了。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德铭介绍《可再生能源... 下一篇:论构建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