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十一五”

时间:2022-08-09 03:33:52

从计划到规划,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草案一露面,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很多人发表自己的感言,畅谈自己的想法。这90页的文本,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画出宏伟蓝图,也将给老百姓带来诸多实惠。

对比以往的计划和规划,此次“十一五”规划有着诸多的时代特色,更加务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大特色

一是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整个规划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今后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六个立足”的政策取向。

二是指标设置导向鲜明。主要表现在:设定的速度是积极的,又留有很大余地,不是单纯地追求速度;突出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如设立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突出以人为本,设计了大量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的指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一五”规划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突破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规划的统领,其出发点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过去,我们制定目标重点在经济增长。现在,加入不少人文、社会、环境的指标,相对于过去来讲,是个质的区别。

三是工作重点明显转移。“十一五”规划的新内容很多,但核心是4个方面: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的开篇之作,一提出就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给人以很大的鼓舞与信心。

四大新亮点

新亮点1 国土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而作出的决定。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过去只是粗略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更侧重于一种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把理念变成了能够有效操作和运行的模式。”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俞国生代表认为,这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强了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

按照这种分类,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

新亮点2 规划打破了五年界限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虽然以五年为主,但同时还展望2020年。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合理确定,不要求均以五年为规划期;科技、教育、能源、交通、水资源等均可规划到2020年;有些领域的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规划期,可以是三年、四年等。规划期限的变化看似是小事,其实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短期行为。

新亮点3 新农村建设写入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草案还提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包括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等。希望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农民不再受缺水浸水吃的煎熬,再也不需要跑上十几里地去背水运水,乡村邻里也不再会为争水抢水而发生矛盾。

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北京市房山区区长祁红认为,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村庄整治,这样很容易走人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设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

新亮点4 首提区域互动新机制

以往五年计划的编制,基本上是以行政区为基础进行各种布局安排。这次“十一五”规划突破了行政区概念,强调跨行政区的协作问题,首次提出了区域互动的新机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成为重点关照对象,这对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大目标

“十一五”规划草案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新目标1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7.5%的经济发展指标的确定,实际上更多地考虑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预计整个“十五”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8.8%到9%,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7.5%这个指标与“十五”相比是低了,但实际上它体现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个愿望。

从另一方面讲,以前我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是,GDP总量在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而现在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此次提出了人均GDP的概念,提出入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年均GDP每年只要增长4%就足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定7.5%呢?其实就是表明我们既要防止经济过热,也要充分抓住现在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两者平衡的一个结果。

此外,国家的指标对地方是有影响的,地方的指标总要定得比中央高一些。为了避免经济指标过高,国家的整体目标要相对偏低些。

新目标2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这个指标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要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避免城乡收入差别继续扩大。“十五”期间,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目标制订的都是5%,但最终前者增长了9.6%,后者增长了5%。“十五”期间,城市人均年收入是10493元,按照规划,到2010年将突破13390元;“十五”期间农民人均年收入是3255元,到2010间将达到4150元。

新目标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

这个目标与“十五”期间的目标一致,而“十五”最终执行下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规划预计的效果更好。“十一五”期间仍控制在5%以内,这一政策表明我国要稳定现在的就业形势,通过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

新目标4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根本动力。”白和金说,自主创新在“十五”期间没有特别强调,“十五”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为什么强调自主创新呢?首先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不完全等同,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是以前完全没有的,而技术创新不仅包括自己的原始创新,也包括引进技术的创新,甚至我们没有的技术的单纯引进使用,都叫技术创新。现在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转变过去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和引进技术后消化不良的状况,因为最核心的先进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如果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必然使我们始终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刚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今后还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规划。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到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这就会改变现在很多高技术产业“没心没肺”的局面。第二个影响较大的产业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他们要发展,又要突破环境资源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使他们走上清洁发展的道路。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增加产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创立自己的自主品牌。比如我们的服装产业,虽然出口量多,但都只是给别人加工,而在技术含量高的面料处理、高档服装生产和制作方面,我们却很落后。

新目标5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十五”期间预计GDP增长将达到8.8%到9%,而这个增长速度中,大量浪费、污染造成的损失超过当年GDP的2%。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追求这个2%的高增长,去破坏环境。“十一五”期间,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1个百分点,那7.5%的增长速度创造的价值就相当于8.5%的速度,而且能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人民生活的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规划草案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等都是硬指标,是必须要实现的指标。今后中央要对各个地区进行检查,如果突破这个指标,就不给调煤、调水、供电。因此,各地方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这也是与整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大思路一致的。

上一篇: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 下一篇:“十一五”吉林财政工作主要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