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国车市三大变数

时间:2022-08-25 09:02:47

“十一五”中国车市三大变数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日题为《梦寐以求:新兴市场的巨大诱惑力》的报告,称中国市场汽车销量激增,将为全球日渐饱和的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潜力。据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预计,在中期内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将以平均每年至少10%~15%的速度增长。中国国内不断增强的购买力将对市场增长起到有力支撑。

比标准普尔的分析更重要的一个信号来自中国“十一五”规划对汽车消费的“间接鼓励”。规划中提到“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毋庸讳言,这意味着汽车消费作为能大幅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十一五”期间不会被猛踩刹车。

记者认为,未来5年国内车市总体向好的大趋势是确定的,但是也存在很多变数,主要包括我国汽车社会第二次转型能否成功,汽车与土地、能源的尖锐矛盾能否得到缓解,自主品牌能否撑起“一片天”等等。这些变数的走向,将与百姓的汽车生活息息相关,也决定了我国汽车社会能否平稳前行。

我国汽车社会第二次转型能否成功

去年,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已实现从公款购车向私人购车的转变。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总保有量的55.3%。分析这一信号,记者首次在业界提出,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汽车市场的主体从公车转为私车,这标志着我国汽车社会第一次重大转型已经初步完成;同时,我国汽车社会正面临着第二次重大转型的严峻考验。

我国汽车社会第一次重大转型历经10多年时间。在1994年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最醒目的一条就是“逐步改变以行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为主的公款购买、使用小汽车的消费结构”。从公款购买汽车为主到汽车逐渐进入家庭,第一次重大转型给人民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提升。这次转型的主要推动力是态度鲜明的产业政策、持续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以及蓬勃发展的国内汽车工业。

然而,当我们快速迈进以私人汽车为主体的汽车社会的时候,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考验:中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年两会期间,中央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同时,我国汽车社会面临能源紧缺、燃油价格上涨、土地资源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汽车社会的发展轨迹仅仅沿着让轿车进入家庭的道路前行就不够了,还要深入考虑让什么样的轿车进入家庭这一核心问题,我国汽车社会进行第二次重大转型刻不容缓。

其实,即使是美国那样的“汽车大国”,其政府、国民、汽车企业的汽车消费观和汽车社会的形态也是在不断转型和“进化”的。过去,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一直追求大排量、大功率。可最近,美国政府却“精打细算”起来,提出了新的汽车油耗技术标准。例如,按照新标准,小型面包车每加仑的行驶里程将从目前要求的21英里提高到23.3英里。而实施新标准最终可以使美国每年减少汽油消费100亿加仑。另外,高油价也促使美国的消费者开始对大排量“喝油机器”表现出冷淡,转而青睐节能的车型。就连有的汽车企业CEO也提出,不应再看马力大小,而是要看耗油多少。都说“旁观者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美国汽车社会的“转型趋势”和“转型过程”,我国汽车社会绝不能走弯路,必须进行第二次重大转型的紧迫性凸显出来。

可喜的是,进入2006年以来,中央六部委为小排量汽车“解限”、国家有关部门调整汽车消费税“抑大扬小”等政策不断出台,为我国汽车社会第二次重大转型发挥出引导和护航的作用。我们也可以预计,未来5年内,类似的国家法规、产业政策仍将不断出台,起到推动汽车社会二次转型的积极作用。

汽车与土地、能源的尖锐矛盾能否得到缓解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长翟双和预测,今年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300万辆,目前平均每天就有1000多辆新增机动车开上北京的马路。

专家预计,我国汽车需求量有可能在2010年超过1000万辆,2020年有望达到1700万辆。如果对这种快速增长持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不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科学引导和调整,汽车的迅猛增长将不再单纯体现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的负面效应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几千万辆汽车每年要“喝”多少燃油,占用多少土地,被硬化的土地将造成多大规模的粮食减产……这些隐藏在汽车增量预测背后的危机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久前,深圳市停车费大幅度上涨,私家车主增加的平均停车费支出约为每月186元。车多地少,停车费走高,这也是未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能避免的情况。

以北京为例,一家权威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按照国际经验,城市机动车拥有量与停车位之比达到1∶1.3,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机动车出行的停车需求,而北京市八城区目前机动车数量与停车泊位数量之比约为1∶0.73,缺口非常大。北京市交管部门预测,2008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350万辆,根据2004年4月北京市停车泊位普查结果,这意味着届时北京需增加的停车泊位数约为127.2万个。

2005年岁末北京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赛特打折堵车现象”。原来,每至年底赛特都要进行店庆打折,无奈商场及周边地区能够提供的车位太少,于是无位可停的车子排起了长龙,造成长安街以及周边道路的严重拥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北京等大城市面临的停车难题的一个缩影。解决这种难题惟一的出路无疑是价格杠杆。设想,赛特的车位如果涨到50元每小时或更高,还有多少人敢开着私家车去买打折商品呢?

同时,2005年油价的走势也凸显出能源与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高油价使很多买得起车的人开始考虑自己是否用得起车,用车成本成为除车价外消费者“观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未来5年用车成本的涨幅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车市走向。如果燃油税能在“十一五”期间择机出台,燃油的价格将有可能达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例如每升93号汽油价格也许会接近10元),届时很多人不得不考虑放弃购车计划,选择借助越来越方便、人性化的公交系统出行。

未来,大城市用车成本的大幅度走高将不可避免。道理明摆着,车价越来越便宜,但资源限制和人口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人人都有车。到那时,用车成本将很有可能成为比车价更重要的消费者要考虑的因素,也将成为通过市场手段抑制私家车增速,缓解汽车与土地、能源尖锐矛盾的有效手段。

自主品牌能否撑起“一片天”

2005年,自主品牌轿车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2005年前11个月,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销量增幅为40.3%,是合资企业销量增幅的近两倍。奇瑞汽车以近19万辆的总销量位居国内轿车企业销量第六位,增长超过110%。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品牌轿车在很多方面尚需继续努力,例如在整车出口方面、利润更大的中高端轿车市场方面等。毕竟,从总量上看,自主品牌轿车尚不能真正挑起国内汽车市场的“大梁”。

一个值得注意的苗头是,2006年以来,很多国内汽车企业将自主创新的发力方向转向中高端轿车。

例如上汽在集团“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打造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高起点、高品质的国际化品牌。据悉,上汽股份麾下的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将担当这一重任,打造的第一款车是基于Rover75平台开发的豪华轿车,预计该车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下线。

据上汽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研发方面,上汽汽车汇集了全球的优秀人才,吸纳了原MG-Rover公司的外方核心专家团队。2006年还将在英国成立规模达500人的大型海外研发中心。

盘点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搞中高端轿车的路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上汽集团选择的路线有些“借腹怀胎”的味道。由于没有从低端品牌起步的经历,上汽高端轿车产品在品牌塑造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能否顺利处理好海外并购的诸多问题,也将成为上汽中高端轿车产品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个高端品牌能够在市场上打响,将印证上汽集团从下属合资企业的“技术受益”“管理受益”和“人才受益”,摸索出借力打力、自主创新的新模式。

对奇瑞汽车公司来说,图谋中高端轿车市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去年年底,在济南举行的奇瑞ACTECO发动机品牌的会上,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称:奇瑞希望打造中国的“劳斯莱斯”,已经开始设计。小车小利润,大车大利润。我们不仅要把国内市场开拓好,还要去挣美元和英镑。尹同耀还用“无内不稳,无外不强”概括了奇瑞要走出去参与竞争的“野心”。另外,记者了解到,2006年,吉利也将瞄准中高级车型,以改变人们头脑中吉利只能生产比较廉价的经济型轿车的印象,让吉利的产品体系更加完善。

奇瑞、吉利已经依靠自主创新在经济型轿车市场站稳脚跟,在保持增速的同时,应当向中高端轿车市场发起冲击。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艰难的自主创新的“二次攀登”。如何吸引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加盟、如何巧妙借鉴生产高档车所需的高科技技术、如何在品牌再塑造上探索出路,这些都关系到奇瑞、吉利中高端品牌的成败。但是成败暂且不论,奇瑞、吉利走出中高端这步棋都是必要而及时的。气只能鼓,不能泄。

在混合动力轿车方面,专家预计,今年年底,混合动力轿车将在我国全面上市。“十一五”末期,混合动力和多种燃料为主体的新能源动力系统车辆将会出现产业化高潮,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将驶入家庭。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借助政策的力量,鼓励国内汽车企业在混合动力等汽车技术研发方面进行更积极的合作。

据权威人士介绍,2005年我国轿车销量中,自主品牌轿车已占25%以上。自主品牌轿车的高速成长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些年“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懒洋洋地躺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上,不但换不来真正的核心技术,还会贻误自主品牌成长的最佳时机。国内主流汽车企业必须承担起责任,学会“以创新消化技术”,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跳跃式发展,在混合动力等方面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最终能够实现“以技术换技术”。要想实现这种“平起平坐”的交换,国内汽车企业必须善于“技术联合”,为自主品牌汽车在未来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竞争积攒“家底”。

上一篇:尽力把新闻背后的故事告诉读者 下一篇:老而弥真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