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存现句的差异性研究

时间:2022-07-12 09:43:14

英汉存现句的差异性研究

摘要:存现句是强调人或物在特定时间或地点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句法模式,表现了人或物的存在或状况。存现句作为一种句法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英汉存现句有相似点也有差异性。本文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生成和结构两方面对英汉存现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人的认知取向在英汉存现句的生成方面所起的作用,展示了英汉存现句的相似点在于两个民族在理解事物方面的共同点,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依据不同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 存现句;认知语言学;对比

1. 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重要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所讨论的存现句不仅是汉语的常用句型之一,在英语中也是一种既重要又特殊的句型。存现句一直都备受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存现句的生成和结构进行比较,为这些异同的出现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2. 英汉存现句生成的认知基础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语言的表达跟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关。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创造了语言,同时又在其创造的语言中留下了自己认知世界的痕迹[1]。由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共同点从而使得各民族在认知心理过程中必然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又因为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心理过程中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影响了英汉民族的认知深层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

下面我们就对人类认知心理过程进行概述并就此对英汉存现句的典型句式的形成进行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感知功能理论认为:感知功能主要由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等构成。所谓感知功能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感知器官或大脑对外界事物和问题的一种感悟、判断或推理能力,是实现认知的基础。感知功能可以影响语言结构的形成。根据感知功能的视觉感知,存现句的视觉感知应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外部世界的事物所形成的存现结构。

心理感知(思维)是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视觉感知的发展和延伸,也是一个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感知的变化过程。当某一视觉感知映射到大脑,通过大脑对这一事物做出判断或结论形成某种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

2.1 汉语存现句典型句式的形成分析

汉民族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强调整体性思想。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空间认知心理感知模式是“先整体后部分”,从而影响到汉语的表达形式,体现在构句法规则上是按照“,由先到后,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对事物进行阐述,而不以谓语为核心。

在汉语中,存现动词位于存现主语前,典型句式为“处所+存在方式+存在主体(处所词语+动词+名词性词组)”。例如:

(1)大门前站着一个人。

(2)桌上放着两本书。

试想一个人从小区院子往小区门口走去,他首先注意到的肯定是小区的大门,因为大门是大目标,突显物,更容易引起人注意,成为感知活动的起点。随着他离大门越来越近,或是听到人发出的声音,他才注意到大门那儿有个人。他对整个事件的感觉过程是“大门前+动作+人(处所词语+动词+名词性词组)”,汉语存现句“大门前站着一个人”正好反映了他的这一感觉过程,也吻合了中国人“由大及小,由远而近”的感知过程。例(2)也真切地反映了人的这一客观心理感知过程,与例(1)类似,不再赘述。

2.2 英语存现句典型句式形成的分析

英美人注重细节多过于整体,他们强调分析原则。因此,英美人在事物空间认知过程中是“先部分后整体”。他们的这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也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顺序。英美人在表达事物时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顺序特点。

在英语中,存现动词经常出现在存现主体前。其典型句式为“there+V+NP+(PP)+(其他)(there+动词+名词性词组+处所词语)”。 例如:

(3)There is a man before the gate.

(4)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table.

英语在“主-谓”结构的束缚下,通常在谓语动词前加上虚义的there,把表地点的大范围的位置词放在小目标的存现主语之后,这就符合“there+动词+名词性词组+处所词语”英语存现句这一典型句式的表达方式。本文仅对英汉存现句最基本的典型句式加以分析,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英语存现句产生的变体,本文不作论述。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英美人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试图去了解外部事物时都经历了从先前知道的到不知道的相同的认知过程(已知-未知)。然而,中国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提倡人类和外部世界的整体性。但是英语国家的人们恰恰相反,他们受亚里士多德哲学观点的影响,在认知外部世界时他们往往将个体置于整体之前。

3.英汉存现句的结构分析

英语和汉语各自有着不同的产生环境,所属的语系也不同。英语注重意合,而汉语注重形合,因此英汉存现句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3.1.英汉存现句的主语分析

根据英语存现句的典型句式,我们能直接地分析得出英语存现句的主语。普遍认为,英语存现句是以非重读或称虚化了的there作引导词或形式主语[2],而在动词之后跟着的名词词组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主语。

而就汉语而言,目前学者们对汉语存现句的结构分析还存在较大争议,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对句首处所词语的分析上。一些学者认为存现句是无主句,存现句句首处所词为句子的状语。但是更多的学者把存现句看作是主谓句,他们认为存现句句首的位置词为句子的主语。这类学者通过大量的例句来论证了“句首的处所词是存现句的主语”这一观点。较为典型的例证有:存现句与表示存在的“是”字句与“有”字句的比较[3]。例如:

(5)a.包里有一瓶矿泉水。

b.包里是一瓶矿泉水。

c. 包里装着一瓶矿泉水。

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例句中a句和b句句首的处所词“包里”为句子的主语,而c句和a、b句的含义及形式一致,因此c句句首的处所词“包里”我们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句子的主语。此外,汉语习惯于把具有已知特征的事物作为“参照物”,把具有未知特征的事物作为“目的物”,由“参照物”到“目的物”来感知事物的存在,由“已知”描述到“未知”,完全反映人的心理感知过程。汉语习惯表达方式是由“已知”的“参照物”主语,而推导出“未知”的“目的物”宾语。那么,将c句存现句句首的处所词“包里”作为句子的主语也正符合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存现句的主语往往由一个表示方位的处所词充当,而英语存现句主语则由虚化的“there”充当,只是作为句子的形式主语,而没有任何语义。

3.2 英汉存现句的处所词分析

英汉存现句在处所词的使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前文所述,汉语存现句中处所词是句子的主语,而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英语存现句中的处所词是句子的地点状语。如:

(6)There is a student on the ground.

(7)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there作为句子的形式主语,is充当句子的谓语,a student和an apple则分别是这两个存现句的真正主语,而on the ground和on the desk为存现句的地点状语。

汉语存现句中的处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用加介词,而非存现句中的处所状语则通常要加上介词,例如:

(8)a.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存现句)

b. 操场上站着一个学生。(存现句)

c.张三在操场上跑步。(非存现句)

英语存现句在表示处所的词语中必须使用介词,否则就是病句,例如:

(9)a.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存现句)

b.There is an apple the desk.(病句)

例中a句是正确的英语存现句,而b句在处所词前没有使用相应的介词,则在语法上是不成立的病句。

3.3 英汉存现句名词词组分析

和前文所论述的英汉存现句的主语及处所词相比,英汉存现句的名词词组表现出更多的则是相似点。

我们可以分别从英汉存现句的典型句式看出,存现句的名词词组都位于动词之后。宋玉柱指出,汉语中能表示存现关系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主体放在句首,构成一般主谓句;另一种是把存在主体放在句尾,构成存现句。如果存现主体是不定指的人或物,则采用存现句,如果存现主体是定指的人或物,一般采用主谓句的表达方式[4]。例如:

(10) a.房间里有个小女孩。(存现句)

There is a little girl in the room

b.那个小女孩在房间里。(非存现句)

The little girl is in the room.

c.房间里有那个小女孩。(病句)

There is the little girl in the room. (病句)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a和b的两组句子都是符合自身语言语法规则,表达方式的正确句子。而c组的两个句子则是错误的,是病句。在这一语言表达方式上,英语和汉语都是相同的。这也正好符合人的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到新知的认知方式。

4. 结语

人类在对外部世界认知过程中的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活动,对自身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相同的认知过程会有不同的表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影响了自身语言的表达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存现句的生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存现句的生成有其自己的认知原因。在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存现句有差异性也有相似点。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哲学基础引起的。然而,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也有不少共同之处,所以即便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相似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Ronald,W Langacker.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J].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1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教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上一篇:学生社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做好孩子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