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心城区内涝防治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2-07-12 07:24:02

【摘要:】从降雨强度、地表径流、市政系统和河涌排涝等方面详细分析和归纳了内涝的成因,并针对不同成因提出规划体系、开发评估、整治断面、达标改造等治理对策,以解决天津中心城区内涝的问题。

【关键词:】内涝 防治经验 排水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天津市地理特点及内涝情况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面积占全市陆地面积的94.2%,且河网密布,有“九河下梢”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决定了天津承担着上防洪水、中防沥涝、下防海潮的多重任务。天津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决定降水随季节变化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1毫米,夏季降雨量最多,集中在七至八月份,占全年的65%以上。

近几年以来,我国频繁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部分城市发生严重沥涝,给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损失,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我市已相继发生较大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达到776.19毫米,与往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超过四成。特别是我市今年7.21、7.25、7.30连续出现三场强降雨,累计平均雨量326毫米。其中,7月25日至26日为特大暴雨,历时21小时共降雨16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187毫米,为1984年以来的最大降雨,远远超过排水设施能力。连续强降雨,造成中心城区52处道路积水、24处地道断交,受上游洪水下泄、下游海潮顶托的影响,海河持续高水位运行,造成海河四条下沉路段全部淹没,市区部分二级河道出现漫堤,面对特殊汛情,我处在市委、市政府、市水务局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区防汛主力军作用,超前谋划、及时响应、科学调度、全力抢险,雨停后5小时,市区主干道路积水基本退净,大部分下沉地道恢复通行,全市未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确保了城市交通基本畅通,取得了今年防汛排沥的决定性胜利。

二、天津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现状及防汛工作体制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3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为2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现有主干管网3436公里,其中雨水管道1755公里,污水管道1286公里,合流管道395公里。排水泵站:193座,其中雨水泵站120座,污水泵站55座,合流泵站18座,总排水能力865立方米/秒。一级河道包括海河等4条,长度44公里;二级河道包括津河、卫津河等21条,长度191公里。雨水管网普及率分别为80.04%、污水管网普及率为90.06%。

中心城区根据河道功能及能力并按照雨水就近入河的原则,划分为九个雨水系统:海河干流系统、新开河系统、北运河系统、子牙河系统、南运河系统、永定新河系统、陈台子河系统、北塘排水河系统、外环河系统。最终通过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汇入渤海,其中海河干流担负市区70%以上的排沥任务。

天津市防汛排沥工作是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指)的领导下,实行统一指挥与分级分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市防指下设市区分部、农村分部、海潮分部。市内六区和北辰区、东丽区设分指挥部,市区分部办公室设在天津市排水管理处。

三、天津市内涝防治工作特点及经验做法

天津从多年来的防汛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归纳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涝防治工作经验及具有特色的管理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优势。我市素有九河下梢之称,中心城区河系发达,排沥泄洪渠道多,河网密度较高,为行洪排涝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规划优势。一是确定了符合天津实际的雨水规划原则,在九大雨水系统基础上,规划形成了117个雨水泵站子系统,且每个系统相对独立,就近入河,无需中途提升,避免自流入河,通过泵站提升强排,提高了排水效力。二是每个雨水泵站子系统规划服务半径控制合理规模,一般在400公颂左右。一方面提高了排水的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排水事故风险。三是城市下穿地道、下沉路绝大部分设置独立排水系统,专用地道排水泵站设计重现期一般高于地区设计重现区,一般控制在P=3-5年。四是合流制地区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一方面提升了设施能力,另一面减少了合流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五是依托河网体系,在河道上游与下游交汇处规划设置跨河提升泵站。一方面为上游河道腾空,提高调蓄能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下游河道行洪处于高水位时,上游河道通过沿河泵站可以实施强排,为上游河道沥水下泄打开通道。

(三)建设优势。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排水系统逐步完善,针对低洼积水片、设施空白区,加大建设改造力度,设施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多年连续进行河道治理,除改善景观之外,河道的过流和调蓄能力明显提高,为排沥泄洪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体制优势。我市中心城区近几年随着水务一体化体制优势的逐步显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汛组织体系,形成了专业为主,市区联动,群防群控的体制模式,使市区防汛做到了政令畅通、组织有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

(五)调度优势。我处多年来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涝、抢大险”,形成了“一低两腾空”等行之有效的调度原则和各类科学合理的防汛抢险预案,积累了丰富的防汛经验。

(六)管理优势。充分发挥排水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汛前召开专题会议,查找影响防汛的问题。针对各类工程施工,对排水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消除各类防汛隐患。同时开展清除管堵,消除死井专项治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设施能力。

(七)科技优势。树立以科技保防汛的理念,不断加大防汛科技投入,形成国内领先的防汛调度指挥系统,为防汛排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内涝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工程建设影响等诸多原因,中心城区部分排水系统尚未完善,系统整体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区防汛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归结以下六个方面:

(一)部分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偏低

天津市经过历次暴雨参数的调整,目前排水设施设计能力按34.4毫米/小时降雨强度设计,排水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为P=1年,重点地区为P=2-3年。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合流制地区能力标准偏低,设计能力仅为10-15毫米/小时,按照当前执行的排水设计标准,中心城区雨水泵站系统只有50%满足现有标准。

(二)地道排水问题

中心城区55座地道中有30座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现象。主要是由于设计标准普遍偏低、泵站出水不畅、地道两端道路未设置驼峰,致使地道两侧大量客水涌入地道等原因造成。

(三)建成区排水设施空白区

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同步,截至2011年底,在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雨水管网普及率仅为80%,尚有16片约10平方公里的排水设施空白区,主要集中在环内周边地区。

(四)排水设施超期服役

目前中心城区部分排水设施因建设年代较早,更新改造周期较长,按照管道寿命40年周期统计,设施超期服役带病运行问题比较突出。我处现有超期服役主干管道632公里,占管道总数的19%。46座泵站的部分电器设备和附属设施存在超期服役现象,占泵站总量的24 %。另外,还有单电源泵站126座,占总数的65%。一旦出现电力故障,将严重影响泵站正常运行。

(五)排水系统建设

近年来,虽然排水设施建设总体规模不断加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系统建设不完善,功能不健全。规划地区雨水泵站共有117座,尚有32座雨水泵站未按规划实现,其中18 座亟待建设。跨河泵站提升能力不足,河网系统间联通、衔接不完善,不能满足雨水排放能力需求,雨水下泄通道受阻。

(六)防汛抢险物资储备问题

面对汛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物资储备能力明显不足。通过今年三场强降雨,暴露出应急抢险设备严重紧缺,主要体现在缺少大功率移动式发电机、移动式泵站、运载车辆等防汛抢险设备。

五、有关启示和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设施设计标准。受城市建成区总体规划,特别是路网规划已基本完善,加之地下空间资源有限,全面提升排水设计标准,投资浩大,也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建议本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适度提升、逐步完善的原则,结合旧城区改造、城区地块整理,新城区建设,城市重要地区、重要干道建设以及排水积水片区、合流制排水改造,适度提高排水设计标准,尽量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

(二)加大积水片、空白区、合流制地区建设改造力度。采取分流与截流调蓄相结合的方式,对合流制地区进行改造。修建一批截流调蓄池,有效解决雨水排放及河道污染问题。加大对超期服役带病运行的排水管道、泵站进行改造力度,提高设施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

(三)加大防汛科技资金投入,提高泵站运行自动化水平。依托防汛调度科技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排水泵站具备手动、遥控和按程序自动运行能力,全面提升防汛科学调度水平。

(四)完善河网系统,提高内河下泄能力。加强河网系统之间的有效联通,进一步丰富雨水下泄通道;补建跨河泵站,减轻上游行洪及海潮对中心城区排沥影响,保证河道的及时腾空,为中心城区防汛排水创造有利条件。

(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适当保留和增加水面、绿化用地,减少地面硬铺装,推广庭院雨水收集,采用透水路面,降低雨水径流量,实现雨水消峰减排。

(六)提高重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自身抵御沥涝灾害的能力。对于交通枢纽、大型商业、重点企业、地铁、地下停车场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抗沥涝能力设计,在公共排水无法全部保障时确保自身安全运行。

上一篇:嘉绍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现场技术管理 下一篇:如何有效加强道路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