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时间:2022-07-12 06:38:01

浅谈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们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已经成为数学新课标下学生表现的一个标志。

现在的课堂不同程度地比过去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过去高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现在的数学教育在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增加了“过程教育”。“过程教育”包括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过程教育”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玩数学”的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前与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课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大胆的说;课后提倡学生不懂就问,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

2、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一种冲动感,学了知识后能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有亲切感,学生是能学好数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而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考虑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提供给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机会,不能再生搬硬套地把知识塞给学生,采取“满堂灌”政策。

4、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节课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精神集中等的情况下,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探究、学习。课堂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更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师生配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二、结合新课标,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性,把课上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下功夫:

1、提高教师的认识,认真读懂新《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认真读懂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它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它更注重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算理的多样化。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继续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小组间进行必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授之于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授之于渔”。4、去掉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浮华”与“虚假”,还原课堂教学的朴实面目。(1)、鼓励与夸奖滥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而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过多的夸奖还会助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毛病,知道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只要我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不讽刺、不挖苦,事实求是,客观公正,学生也是能接受的。(2)、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羊式”般放任自流,自主带给教师的并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挑战。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发出的充满挑战性和多样化的思维,教师要如何引领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没有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检查和反思。组织活动的时候目的不明确,指导性不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3)、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被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被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4)、探究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呢?有些体现事物名称、陈述性的知识,如“平均数”、“本金、利息和利率”等,只要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的知识,是不需要探究的。无需探究的问题去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5、以课堂评价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容应对的心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科任老师,要认真读懂每一位学生的心,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容认对自己的失败、成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也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忽略对传统教学经验的继承,必将影响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没有抓住教学策略的实质和要领有关,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准确地把握教学策略的实质,以发展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着力点,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作者单位:河北省景县留智庙镇八里屯小学)

上一篇:高中生情感世界探究 下一篇:学前及小学教育对初高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