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时间:2022-07-12 06:35:15

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云南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是云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的记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云南的社会生活、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来源;云南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云南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网络资源,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实现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纵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网络环境下我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大方面进行。

一、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

在云南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文献,可概括为民族文字古籍、石刻、影片图片、汉文民族文献几大类。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有自己古籍传世的民族有:纳西、彝、傣、藏、白、壮、布依、瑶、傈僳等民族,其中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彝文、傣文、藏文文献和白族文献最为珍贵、悠久。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极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共1400余字,并以此创作出东巴经书1000余卷。东巴经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纳西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彝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彝文古籍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如用彝文翻译的《太上感应篇》,原系云南武定茂莲乡土署旧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明版彝文刻本。如20世纪20年代杨成志赴滇民族调查时所获的《云南昆明西乡明代夷人手抄经典》,是明代有年代可考的彝文抄本经书中最早的一部。其它如彝文《彝族天文学史》,《彝族医药志》,彝文文献《吴三桂》,《夷榷濮》、《尼苏夺节》、《洪水泛滥》、《裴妥梅妮》等均是彝文古籍中经典之作。傣文古籍中,贝叶经所占比例最大,号称84000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典籍中的精品:《芒策法典》是最早的傣文法规,在西双版纳长期保持法律效应;《囊丝本勐》记述了1180-1950年间西双版纳的史实;《论傣族诗歌》,虽成书于公元1614元,但对诗歌的起源发展、与佛教的关系论述已十分精辟。天文学是傣族崇尚的学问,《苏定》、《苏力牙》、《历法星十要略》等,都是重要的傣族天文学文献。云南的藏文古籍,以《格萨尔王传》为最着名。白族典籍较为特殊。白族创造了南诏文化,有语言但无文字,历史上曾用汉字记录白语之音,以《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代表,而典籍以汉文撰写的居多。

石刻文献。云南民族地区的石刻,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史料。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文种包括蒙文、藏文、满文、回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傣文等,以丽江东巴文《麦宗摩崖》为最早,系宋宁宗、理宗时期的石刻;刻于1533年的彝文汉文合壁的《镌字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彝文石刻之一,石刻反映了彝族先民开发滇池地区的情况。此外,《德化碑》、《石城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一些汉文少数民族的石刻文献,亦是研究云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照片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和民族电影资料片,内容多反映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从中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汉文民族文献。民国以前,汉文少数民族文献多见于史书有关记载,主要有:刘日旬等撰《旧唐书·南诏传》。宋祁撰《新唐书·南诏传》和《南蛮传》(文秘站:)。《南诏图志》,系南诏时期记载地理的专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诏历史较详。唐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系最早记载南诏文化的着作,已佚。袁滋《云南记》,已佚。樊绰《蛮书》。徐云虔《南记录》,已佚。元郭松年《大理行记》、《马可波罗行记·云南行记》、李京《云南志略》、张立道《六诏通说》和《云南风土记》等。明诸葛元声《滇史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蒋彬《南诏源流记要》、彭汝实《六诏纪闻》、杨慎《滇载记》、倪辂《南诏野史》、阮元声《南诏野史》、佚名《白古通记笺述》、杨鼐《南诏通纪》、顾应祥《南诏事略》、刘文徵《滇志》等。清代寂裕《白国因由》、释同揆《洱海丛谈》、倪蜕《滇云历年传》、师范《南诏徵信录》、丁毓仁《南诏备考》、毕曰氵零《苍洱小记》等。以唐代樊绰的《蛮书》、明代钱古训的《百夷传》为代表。樊绰《蛮书》,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全书l0卷,书末有附录、系表、地图、参考书目等,成书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较真实地记叙了当时云南的山川地理、南诏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制度。近现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先生等人首次开始对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留下了一批民族研究文献。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昆明一时名流荟萃,闻宥、费孝通、潘光旦、向达、白寿彝、陶云逵、马学良、傅懋绩、凌纯声、李佛一、李霖灿、江应梁、方国瑜、田汝康、范义田、彭桂萼等一批国内着名学者云集昆明,推动了云南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民族研究文献。建国初期的民族大调查,形成了上万件云南少数民族调查资料手稿,内容涉及云南彝、傣、白等23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概况、语言、民族识别等, 价值极高,不可复得。这些资料,为把握云南民族地区的情况、制定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云南部分,就是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成书的。近现代云南文献主要有: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上一篇: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探讨 下一篇:地方文献分类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