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时间:2022-07-12 03:07:59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201-01

摘要:现行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情境下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对户籍改革提出了挑战,本文就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户籍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改革;现状;改革措施

一、户籍制度简介及其发展历史

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所辖区域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并进行管理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规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等7项内容的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迁移制度。我国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公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即进行户口迁移。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为16周岁以上的公民颁发身份证,16周岁以下的公民可自愿申领身份证。这套制度直接肇始于1958年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在各地方不断有序推进。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由限制逐渐变得宽松。到2001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宣布城乡居民粮油关系与户口脱钩。在中央,全面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地方,各地的改革也颇具开创性且富有成效。很多地方实行“绿卡户籍制”,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还普遍实行了“蓝印户口”,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2003年,全国各地区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居民户口”的改革措施。

南关派出所现有常住人口22368人(明确登记的),而且近几年来一直徘徊这一数字左右,上下幅度不大,迁入人口略低于迁出人口和死亡注销人口,总体呈减少趋势。暂住人口杂、乱、多。这一辖区地处商业繁华地带,北靠中百大厦、百货大楼、温州商城、V1广场等重要商业中心,南有小商品城批发市场,往来人员更是繁杂,东有威尼斯数码广场,佳世客,颐高数码城,人民公园等商业繁华地带,北至安顺路,虽然只有5平方公里的辖区,但是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暂住人口,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二、户籍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现实中的人户分离、空挂户口、双重户口和无户口的“黑户”人员是大量存在。

这一现象在城市尤其是商业繁华地带尤其突出,户籍所在地和现实居住地不在一地,长期分离;为了工作或子女上学,户口空挂在亲戚朋友户口本上;一个身份证号码对应两个地址,即双重户口;还有迁移证自己拿在手里,几年落不下户口从而成为“黑户”……这些人不在少数,原因在于户口用不着就不办,用着了就是急的,找人托人办户口,到头来户籍人员还落个不是。这一现象对户籍管理、统计都带来不便,也给犯罪侦查造成潜在的威胁,找到户口却找不到人,在办案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公安部曾经搞过统一清理这些户口的行动,但并没有根除。

二是暂住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暂住人口越来越多,暂住人口是相对于常住人口来说的,《暂住人口管理办法》规定,在一地区居住三天以上应办理暂住证。暂住人口的暂住证犹如常住人口的身份证件一样,象征你的身份,但是现在出现了暂住期长达10-20 年“暂住”人口现象等等。

三是户籍制度不是简单的户口本制度和身份证制度,它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

我国的户籍大大超出了户籍的本意,建立在户籍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福利,使户籍成为了众矢之的,如:就学制度,以本地户口作为招生的先决条件,从根本上强化了户籍的重要性;再如就业制度中对户籍条件的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中户口作为限定条件, 如此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强化了户籍的重要性。

四是户籍制度的安全性。

每个人一生中只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1997年以前(仅以潍坊为例)都是人工管理户籍信息,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有可能部分人会有两个身份证号码,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警务信息化建设使得户籍业务也纳入科技化管理,两个身份证号码会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基本主动到公安机关予以注销。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户籍制度的安全性,近年来,有很多社会活动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个人的身份证号码,来进行不法活动,给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我认为作为公安工作人员,应该切实防止“一机两用”等行为防止一些保密文件被人窃取。

五是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迁徙自由。虽然这一规定在当时形同虚设,根本不起作用,但1975 年通过的《宪法》还是将这一条款删去。1982 年通过的《宪法》没有恢复这一删去的条款。为了确保公民的迁徙自由,应该将“公民自由迁徙权”纳入宪法修正案。

三、深化户籍改革的措施

对于我国的户籍改革,存在“渐进式”与“取消式”两种看法,我认为,户籍改革应该拒绝“取消式”,坚持渐进式的、梯度式的改革,措施有:

第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户籍制度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全都来源于经济。改革开放虽然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发展,但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城乡之间呈现“阶梯型的结构性差异”,低阶梯的人要想爬到高阶梯就要不断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从而对户籍制度提出挑战。所以发展经济,以先富带动后富,使各地区的差距减小,经济发展大致平衡,户籍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降低城市准入条件,放低标准。

首先,放宽迁入户口条件,降低外地人和农民工户口迁入门槛;其次, 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管理,提高暂住人口办证率,规范暂住证办理条件。以前孩子上学以户籍为基础,实行划片管理;现在已经放开,只要有四证的暂住人口便可以在暂住地上学,其中之一就是暂住证。

第三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权利,还原户籍制度的原本职能。

户口成了与国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证件,每个人的出生、上学、就业、参军、结婚、迁徙……无不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而且现实生活中各地政府违反户籍登记条例,违反户口制度,违反教育法,违反劳动法,违反公务员法和其他的工资法等一些法律导致的后果,跟户口制度没有法律上的联系。剥离附属于户籍之上的福利,逐步剥离各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 弱化户籍背后的利益关系, 恢复户口管理作为民事登记的基本社会职能, 实现由户的管理向口的管理的转变,逐步还原户籍的管理、统计等原本职能。

第四加强立法,使户籍管理有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关部门应加快户籍法的制定,使户籍工作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使户籍管理有切实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

第五、以大城市为试点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在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率先进行户改试点,“绿卡户籍制”、 “蓝印户口”等等的实行以吸引人才和资金,以此为示范,推进中小城市的改革。放宽农转非条件限制,逐步松动户籍管理。

参考文献:

[1]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黄仁宗.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3,(1).

[3]赵巍.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2007(1).

[4]岳德松.试论我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中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J].理论与改革,2006(3).

[5]肖海英.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途径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6,(05).

[6]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思想战线,2005,(3).

上一篇: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下一篇:法治建设的借鉴:韩非法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