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时间:2022-07-11 11:02:39

谈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摘 要: 新时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所以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性 培养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接受。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相适应的。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与同仁探讨。

一、改变教师角色,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在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允许其有与教师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种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体验,使其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地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才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

二、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高中政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还学生课堂主人的身份。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一个故事情境:在国企改革中必然会出现职工下岗问题。时值中年的李某夫妇所在企业因经营不善最终破产,面对下岗二人一愁莫展,上有要赡养的老人,下有要供上学的孩子,而自己在年龄上又不占优势。面对严峻的现实,你认为他们应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再就业?指出你的合理建议。学生们进行了一番思考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夫妇二人要转变观念,用自己在原企业的特长可以到其他小的非国有企业去谋职”;有的说:“男的可以学开车跑运输,女的卖票或帮忙,现在国家下大力度整治超载,搞运输应有市场潜力”;有的说:“他们可以回农村老家,承租大片土地进行规模养鸡、规模种田,也来个规模化经营”;有的说:“别忘了瞄准市场,科学养殖,要进行市场化经营”;有的说:“提起养殖,我认为还应学学计算机,也来个电脑配料;多看相关书籍了解动物习性,听说奶牛如果定时听一些适合的音乐,它会产更多更好的奶,也体现‘人文关怀’”;有的说:“一开始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可从最简单的做起,放下架子一切从头开始”;还有的说:“除了自身努力外,当地政府部门还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创造条件使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正可谓内外因相结合。”就这样,学生们有条有理地把我们所学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以及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结合了起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们发言的最后,我以刘欢的一曲《从头再来》作为结束,让学生在“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词中深受启迪。总之,在政治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巧妙地设置情境,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使政治课充满生气,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三、互教互学,学会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学生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时,我让学生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学生就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学生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发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而这种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只有努力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才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1.课题的导入、新内容学习、知识巩固、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师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如在教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说一说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然后由此导入课题。这种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既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又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2.在具体教法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猜谜语、游戏、语言描绘、图画表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或模拟生活的情境。如在讲《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关于中山人的变化时,可以采用学生小品《东源的今非昔比》模拟角色表演的方式教学: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东源的今非昔比》节目的主持人、爷爷(老渔民)、孙子,通过主持人的提问,爷孙讲述东源的过去和现在,看出东源人的变化。表演完,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小品,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东源的现在与过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生动地把我们生活的过去和现在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3.拓宽渠道,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其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把所学所识与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结合起来,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多面性。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有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内容中涉及农业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决定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的课题。因为当时正值入冬,加上这些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研究出成果,所以我决定让他们利用放假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记录研究过程,在第二年国庆节期间完成研究课题,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在第二年讲授高二哲学常识有关“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各课题小组展示成果。以《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为研究课题的小组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从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到对小麦进行加工的各个环节,一直到小麦、面粉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对小麦生产、加工的影响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且还对农村小面粉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使我倍感兴奋,因为学生们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完成课题研究学习任务并得出很好的研究调研结论,说明学生一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

有一位社会学家说过:“教育不应该成为制造失败者的场所,而是激励学生的加油站。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培养学生的成长。”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精神,提倡参与、合作、调查和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4]马维娜.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生长与造就[J].江西教育科研,1999.6.

[5]李明新.走向主体性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1.

[6]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4.3.

上一篇:浅析校长成长机制 下一篇:也谈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