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长成长机制

时间:2022-09-07 04:50:59

浅析校长成长机制

摘 要: 近几年来“教育家办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校长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校长成长机制,校长在遵循这种机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向着“教育家”的方向不断成长,并将教育家的梦想融于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 校长成长 机制 影响因素

所谓“机制”(mechanism),源于机械工程学,现已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据《大英百科全书》(The Britanncia)解释,机制有以下三种含义:1.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2.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本文所提及的校长成长机制是指第三种含义,即指借助一定的运行方式把各个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校长成长机制就是指影响校长成长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长的成长,既需要多种外部条件的促成和保障,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也就是说,校长的成长是各种内外因素和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长是一种状态,重在过程的体验。校长的成长关键是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校长的角色观决定着成长的方向,校长的价值观如果与教育家的理想背道而驰,那他在成长道路上走得越远,离教育家的理想就越远。校长或许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必须用教育家的情怀去搞教育,校长的成长应该表现在心灵的上,比如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爱,对民族整体素质的忧患,对教育本质的守护,等等。同时,校长的成长历程往往是一部学校的发展史,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校长的成长。影响校长成长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主观因素

(一)自身因素。生理因素,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是影响校长成长的基础,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容貌、体格、风度等,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这些生理因素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对校长的生存、交往与发展是有影响的。心理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校长的兴趣、性格、健康的情绪、领导欲望、影响力等,这些在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引导、控制校长关注的范围及发展趋势。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个人性格与气质类型,对校长的成长有一定作用。比如作为校长要具备亲和力、凝聚力和团结合作、协调等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无一不受到校长自身性格与气质的影响。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观。校长要具有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作为校长,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他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得到成长。如果他的教育思想停滞不前,还留存有官本位的旧思想上,这样的校长是不可能得到成长的,因此思想观念尤为重要。

(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个校长,首先要有想要成长的主观意愿,然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才可能成功。这里的主观意愿,也就是事业心,即想事干事的决心,也是追求成功的欲望。责任感,即从小处讲,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从大处讲,是以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仅仅是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为领取薪水而选择的职业。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校长成长的基本条件。

二、客观因素

(一)教育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入,急切要求教育改变千人一面的办学模式,改变制约学校发展活力的办学体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二十一世纪,校长的工作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现代社会不仅对校长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还要求校长具备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成为教育的专家。因此,校长成长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或者说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使校长成长成为当务之急。

(二)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部门,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多方面的制约。但是,如果人为地增加这种制约的影响,以政治规律、经济规律强加于教育。以致于教育偏离了自身的轨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那么,这种非教育轨道上的教育,是不能促进校长成长的。只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办教育,使教育在自身的轨道上运作,才是校长成长的有利条件之一。

(三)办学自。要确立校长办学中的主人翁地位,给校长办学自,要允许教育工作者在遵守国家的教育法律和方针的前提下,按照他们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以他们认为是合理可行的任何方式,从事他们职责范围内的教育工作;办学者自主独立地领导某校的教育工作;自主制订教育发展目标,自主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自主决定人事和经费等事宜;自主独立地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文法,改革教学环节。给校长教育的自,让办学者和教学者自主地从事办学和教学工作,这是校长成长的先决条件。

(四)政府支持。校长的成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当前,各省市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关于实施“名校长工程”的方案,类似的这些省市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规定有很多,在客观上对优化校长队伍结构,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校长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要建立校长成长机制。第一是建立校长交流制度,实行校长异地任职,每年参与校长交流的干部达10左右。第二是建立校长挂职锻炼制度。每年从高中选择两名优秀校长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每年从初中选择十名左右的校长到高中挂职,通过有计划地分批选派校长挂职锻炼学习,促使广大校长的教育发展理念接轨先进,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第三是完善后备校长人才库建设。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实行公开选拔。选拔对象以40周岁以下,德才兼备,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一般具有学校中层干部岗位经历为前提,选拔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工作均通过考试、考核、公示等程序进行,选拔入围者即纳入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进入后备校长人才库后,教育局将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经考察,确属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予以任用校长职务。第四积极推行轮岗交流制度。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边远、薄弱学校担任领导职务,促进学校教育的平衡发展。第五实行校长职级制度。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任职期间享受相应的职级津贴。第六是建立帮扶机制。每名校长结对帮扶一所学校,以帮助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其次,校长要树立学校意识,校长的成长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土壤。当今的校长无疑要面对许多对象,有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也有家长、教师、学生等,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学校都有着不同的期待,校长如何在纵横交错的各种对象需求中立足,以有效地满足众多方面的需要?如果回归原点思考,那应该是学校,因为有了学校才需要校长。立足学校,校长的成长就有了土壤,通过开展学校教育改革与实践,为校长的成长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发展空间与成长资源。

再次,校长要树立实践意识,校长的成长是在研究性的办学实践中实现。教育家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家要有理想、要有追求,更要有独特的见解,但教育家最可贵之处是坚持不懈地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从宏观层面来看,作为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学校变革方向。怀着“教育家”的情怀,始终坚守着“至诚教育者”的角色,具有一股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行为的韧劲。从中观层面看,校长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岗位,需要校长在研究性的办学实践中获得自我更新,校长要研究学校管理、学生德育、教师队伍、学校课程等关系到学校发展的课题。在微观层面,校长要研究学校师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等学校基础行为,在自身的领导实践和管理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在促进师生发展的进程中获得成长。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管理模式、形态动力和主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可能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校长的成长是在自我成长意识支配下,基于自己学校展开研究性实践的过程,校长获得的将是“面对真实的学校需要,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的生活过程。他获得的不仅是积极的生命情态的涵育,而且是自身思维方式与观念系统的不断更新,是教育家意识的不断觉醒,教育智慧的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量的过程。此时,学校的发展,已经成为校长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学生的成长,成为校长生命质量的重要构成,这就是校长将教育梦想融于办学实践与其生命体系的教育家情怀。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铁军.校长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应君峰,胡伶.名校长成长过程与要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上一篇:电教人员工作职责探析 下一篇:谈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