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时间:2022-07-11 11:01:38

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是改变“独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具有实效呢?

一、确定组内人数

组内人数过多,则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反之,组内人数过少,则达不到合作的效果。一般而言,可分4人组或6人组两类,并且是相对固定的组合。如让学生分析太仓地区工农业生产类型、特点及制约因素等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时,不同学生不同见解,需要共同协商交流,从而达成相同的意见或分别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一般都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完成的。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和便于课堂合作讨论学习,教师需要指定学生组成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确定编组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编组原则。“组内异质”指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因此,教师进行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保证同一合作学习小组内学生有好、中、差三类,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学生学习能力各有特长,如善于口头表述、善于抽象思维、善于直观思维、善于动手操作等,教师将这些各有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有助于组员之间互补,促进全面发展。

2 学生性格特点与男女比例。教师应该注意把平日要好的学生分开,以防止组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把平日性格较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的小组,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学习环境;注意组内性别的合理搭配,可以使男女生的认知优势得到互补。

3 学生家庭背景与社会群体。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总是带着家庭的烙印。学生的家庭往往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阶层或职业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需要学会与各样的人群打交道,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进行合作。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使学生获得对真实社会的感知和体验,将有助于他们将来对真实社会的理解。

三、确定桌椅排放

桌椅排放的基本原则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靠近,利于小声交换意见,进行学习上的协作;组间留充分的距离,保持每个学习小组的独立性,利于各小组的活动而又不影响其他组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采用“v”字型、“U”字型或“0”字型等形式,将教室桌椅摆成方阵,构成一种轻松自由、面对面的“聊天”空间。

四、确定角色分工

1 学生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几个基本角色是合作学习小组所必须具备的。如组长――学习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任务按时完成;主持人――激励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员――小组的秘书,分发小组联系材料,忠实记录小组讨论成果和个人发言活动;检查员――检查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角色分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教师不是由“一切都管”到“一切不管”,而是承担更大的“主导”职责――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关注者。

“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激励者”是指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加油站”和“救援队”,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运用“比一比”、“赛一赛”、“计时抢答”、“成果汇报”、“正方反方”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组内的合作氛围和凝聚力。“关注者”是指在学生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如果只对那些核心参与者和主动发言者加以关注,那么,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关注,而对活动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不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深入每个小组,进行观察和辅导,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给予好评。

五、确定合作活动

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好坏的标准,一看学生是否人人参与、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二看学生的思维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善于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可设计成以下类型:①归纳思维活动,如要求学生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归纳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②综合思维活动;③比较思维活动,如要求学生比较太仓地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④综合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太仓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比例和合理性的调查和研究”;⑤动手操作活动,如要求学生利用排球等工具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等。

六、确定评价机制

1 学生自我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见表1),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扬长补短,促进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

2 组内成员互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最后由小组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记录评价结果(见表2),交给任课教师。

3 学习小组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互评。小组互评时,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把本组的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聘请各组组长当评委,注重汇报态度、汇报内容、汇报过程等方面的评价(见表3)。通过小组互评,把对地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在更大范围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成效的放大和持续的合作。

4 教师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因而应非常慎重。教师要在整理、统计及分析《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表》、《组内互评指标体系表》、《小组互评指标体系表》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准确的评价。

上一篇:美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践及争论 下一篇:高中物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