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就业管理与人才培养战略

时间:2022-07-11 08:21:52

浅谈高校就业管理与人才培养战略

摘要: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就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就业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14-02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提高就业管理的科学化,才能有效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高消费。

一、改变就业管理现状,走出就业困境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

一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招生、培养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往往把给毕业生举办招聘会、离开学校前开展形势政策讲座看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

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考研出国、考证咨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建立,致使就业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高校虽然已配备了就定指导老师,但就业管理工作由行政人员来承担,很少接受过就业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谈不上专业化。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缺乏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

(二)就业竟争激烈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长。庞大的民办院校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使就业人数急剧增长。

二是求矛盾突出。首先,国企不少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其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

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出现“博士学历抢着要,硕士学历挑着要,本科学历少人要”的现象。社会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市场选择”空间大,使毕业生的“工作竟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三)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指导

对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大四一半的时间在找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严重缺课,课堂形同虚设。据在南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某专业有百余人,而到课的人数不足40%,甚至出现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学生不上课或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赞成影响――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展受阻。到了五月,仍有一少半学生没有归校。导师找不到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影响论文质量。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就业管理,实现人才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二、运用科学管理、培养实用人才

高校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业管理就应及时跟进和适应环境多变的情况,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注重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要重视管理计划。做好管理计划工作是做好就业管理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发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就业管理计划须转变观念与作风。要确立以学生为本观,树产这样一个思想:高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中心,更是高校服务的中心。

二要计划周全、科学预测。首先要预测本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应达到多少?函邀多少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双选会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就业管理工作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时间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业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有了轮廓。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突出它的指导性与准确性。另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

三要强化管理精心协调。就业管理虽是针对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是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调整协调。高校就业管理需要多接触学生,需要与用人单位洽谈,多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沟通。因此调整式协调是做就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方法。

(2)调整专业结构。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大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少。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设置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和技能?所以这种协调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睛雨表。因此它要与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正式沟通,告知就业市场的专业需求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特色,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大胆地做出前瞻性的预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现象说明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当调整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开始找工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所以就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指导

(1)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的现状,加强就业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适应性的科学辅导和科学指导的手段。

(2)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要有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兴趣因人而异,作规划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所以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要有层次性。

一是对大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让他们去思考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为今后整个职业发展奠定这基础。

二是对大二学生。应帮助他们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考虑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大四的毕业生。

三是对大三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他们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在当今就业竟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等都成为参与就业的竟争砝码。

四是对大四学生。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3)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

一是自我评估。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气质、职业目标等,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是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志向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前提,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职业生涯时,首先要确定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的关键。

三是确定和实施职业生涯目标。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起、自己的优势、劣势、社会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机遇来制定不同的目标,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竟争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方法。从目前的就业环境来看,选择职业发展目标时,切忌好高骛远。

综上所述,高校的就业管理,是实现人才战略的关键,管理活动虽有一定的规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千差万别。要切加强高校的就业管理,提高人才素质,适应市场需求,是高校必须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并在认真实施就业科学管理这一过程中寻求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上一篇:企业一线工人离职原因实证探讨 下一篇: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