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

时间:2022-07-11 04:42:54

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

[摘 要]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前科学阶段”混沌态和“内在随机性”混沌态,认为旅游学的“内在随机性”决定了旅游学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从混沌学的“初值敏感性”理论,阐明了旅游研究应以游客为初始路径的观点。根据混沌理论,确定了体验和服务是旅游系统的两个奇异吸引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旅游系统动力机制分析,提出了由体验维、服务维、影响维和信息、技术维等4个维度构成的旅游学科体系框架。

[关键词]混沌理论;哲学观;旅游学混沌态;旅游奇异吸引子;旅游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54―05

1 引言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学的理论体系、知识框架、学科体系等问题,一直是旅游学界讨论的焦点,研究者们从不同专业视角,从各自对旅游学科的理解,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旅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旅游系统边界的模糊性,以及旅游学科本身积累的不够,致使在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共识尚未形成,还处于科学的“前范式”阶段。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哲学观去看待旅游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厘清发展思路,科学地构建旅游学科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试图运用混沌理论的哲学思想去审视、分析旅游学的混沌状态,从中找出它的有序规律,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哲学支撑。

混沌理论被称为20世纪科学的第三大发现,是当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构成了对现代科学最具影响的三大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混沌理论对科学哲学观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改变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图景和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牛顿和拉普拉斯关于世界的自然图景模式,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预示着整个宇宙都在可预测之中,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有了方程及初始条件就知道了一切。它描绘的世界图景是一种钟表模式的图景,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像一架钟表,它们按照确定的方式运行,科学的任务就是阐明钟表的结构,揭示它的运行规律。然而,当混沌理论产生时,它提出决定论中的混沌性,揭示了在确定系统中的不确定,从有序到无序,无序中又隐含着深刻的非线性动力机制,体现出无序中的有序。因此,混沌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图景和思维方式,它用混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和系统,是人们认识世界哲学观念的一大变革。

2 混沌理论及其哲学观

混沌(chaos)一词,又称浑沌,通常指混乱、杂乱无章的状态,在我国古代用“混沌初开”来描述宇宙形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从哲学层面来看,哲学家庄子在《庄子・应帝王》中描述了一个由浑沌到有序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对混沌认识的最早哲学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混沌则是指在确定的系统中出现的类似不规则的有序运动。哈肯对混沌曾做过这样的精辟定义:“令人惊奇的是无规律运动来源于完全的决定性方程,为了表征这个新的现象,我们定义混沌性态为来源于决定性方程的无规则运动。”可见,哈肯是从过程的角度指出混沌是从有序中产生的无序运动状态。混沌理论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体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混沌理论中既包含3种基本的辩证科学范畴,即确定与随机、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又包括诸如线性与非线性、可测与不可测、有限与无限、衰退与创生、整体与部分、同与异、存在与过程、状态与演化、结构与功能等其他的辩证科学范畴。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混沌理论对本文的哲学思想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混沌理论认为简单孕育着复杂,从复杂中可以抽象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复杂性是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行为,事物的本质只有在事物的复杂整体性中才能真正显现。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关系。混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是确定性系统自身固有的,被称为“内在随机性”,或“自发混沌”、“动力学随机性”,它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以必然的形式从系统内部产生出来。黑格尔说过,必然性(确定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随机性)。它们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偶然性(随机性)是在分叉点附近起作用,分叉后又是确定性起作用。

(3)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关系。混沌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一般产生混沌的系统是具有整体稳定性的。混沌与有序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局部不稳定性。局部不稳定性表现为在进入吸引子区时随着进入的初始位置的不同,将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现象,即所谓对初值的“敏感性”。局部不稳定性还明显地表现在奇异吸引子的相空间运行中,这一点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述。著名的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蝴蝶效应”,认为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会导致气象系统的极大差异,他还解释道,如果有一只蝴蝶在巴西拍动翅膀,就有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的可能性。

(4)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有序中的无序”。它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周期和对称,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有序,但它却有跨尺度的自相似性。混沌运动的轨道在相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无穷次的折叠,构成一个有无穷层次的自相似结构――奇异吸引子,奇异吸引子的这种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一种更深刻的变换中的不变性,有序渗透于表面的无序中。

3 旅游学混沌态分析

旅游活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现象,活动内容涉及的面广、领域多,诸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领域,活动的形式复杂多样,因此,对旅游活动及其现象研究的专业领域也十分广泛,旅游学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如从旅游研究的领导性刊物《旅游研究纪事》所刊载的内容就可以得到证实。国内学者吴必虎对1973―2003年《旅游研究纪事》上发表的文章,按各分支学科主题词索引法进行了统计,他认为主题词数出现较多的分支学科,说明该学科的概念、内容丰富,对学科的研究深入,统计结果见表1。

可见,《旅游研究纪事》汇集了对旅游感兴趣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旅游学多学科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旅游学的多学科性也在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充分体现。杰弗瑞(Jafari)在2001年就对西方大学科系中开设有关旅游课程及其相关研究范围进行了统计,他非常清楚地勾勒出旅游在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状况,见表2(按英文字母排序)。

此外,各学科由于学科范畴、知识谱系、专业视角不同,因而在旅游学科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 呈现出多样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它们的不足。虽然,对于一个分散的、跨学科的领域要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各学科的研究者并不太注意学科的“边界性”,对旅游感兴趣的科学工作者会毫不犹豫地借用本学科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进入到旅游学的领地,造成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虽然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仍站在原学科的思维角度,不能从本质上与旅游现象相结合。同样,旅游学科的研究者也忽略了自己学科边缘性的特点,在应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时,则因对这些学科研究方法掌握不够、理解不深,虽然站在旅游学的角度,但却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这些不足使旅游学科的综合性变成各相关学科的简单集合,跨学科或边缘学科变成各学科内容的直接剪裁拼接,使许多学者对旅游学科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如著名的政治科学家马修斯和里克特(Matthews,Richter)说道:“多年来,对旅游的学术研究被认为是轻浮的,不适合于成熟的学者。”

总之,旅游学科理论建设的不成熟,以及在许多重要学术问题上观点的不一致,都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旅游学科还处于学术上的荒蛮阶段。按照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旅游学还处在“前科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他们各执己见,学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从混沌理论的哲学观分析,旅游学的混沌态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确定到不确定的发展演变过程。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它其实很简单,就是旅游者想换个环境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放松一下心情,开阔一下眼界,因而目的十分明确。这种现象正如混沌科学中所描述的那样,旅游起源于一个简单而又确定的事件。但是,当把旅游活动过程置于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时,则表现得相当复杂。首先,作为社会的人,他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旅游中的旅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过程,文化交流也成了或几乎成了全球性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一词在旅游中应运而生,因而,一切与旅游有关的人类的行为、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旅游观等都有可能对旅游过程和旅游结果产生影响;其次,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则凸显了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等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也将对旅游过程和旅游结果产生影响。可见,旅游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用混沌科学的哲学思想来总结的话,那就是复杂是由简单分化出来的,确定性中蕴含着不确定性,而且这些不确定性是由于旅游活动本身内在机理所产生的,表现出“内在的随机性”。为此,本文所指的旅游学混沌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旅游学“前科学时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的不成熟性;二是指由旅游学“内在随机性”而产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它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为此将旅游学科归属于任何其他学科门类,都不利于它的发展,有悖于它的本质属性。

针对旅游学混沌的状态,旅游学界应持怎样的观点呢?美国学者丹尼逊・纳什说道:“一旦出现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物,就要有一个统一的研究理论或特别的方法论似乎不太可能。目前,最好的总体目标是对旅游现象能形成一些一致的观点,这些观点能使学科之间的学者的研究融合起来。”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对旅游学科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学科之间的研究能否融合起来,对这个“初值”的依赖性(混沌理论中称“初值敏感性”)很大,有时会达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程度。例如较早进行旅游领域研究的经济学科,则把旅游经济现象作为研究的初始路径(以意大利的马里奥蒂和奥地利的赫尔曼为代表),他们只考察了它的经济外壳,认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旅游经济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从而跳过了旅游现象本质的东西,即旅游现象形成的过程、形成的基础及其形态、结构的研究,直接进入对旅游现象性质和定义等概念的论证。

那么什么是形成这种总体观点的初值呢?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把游客看作是整个旅游研究的中心,是旅游学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由于旅游是因游客的出现而出现的,游客是产生旅游活动及旅游现象的核心要素。如果在这一问题上发生误解,对旅游学的研究就注定要走上迷途。

4 旅游奇异吸引子及学科体系建设

4.1 旅游奇异吸引子

混沌理论中的奇异吸引子是系统趋于有序的一组“定常子”,是系统总体稳定性与局部不稳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分形性,具有自相似性结构(如果在吸引子内取不同尺寸的一系列小块放大,将会发现它们在统计意义下是相似的,即具有所谓统计自相似性)。它有内外两种方向:一切在奇异吸引子之外的运动都向它靠拢,这是“稳定”方向;而一切到达奇异吸引子内的轨道都相互排斥,对应不稳定的方向。也就是说,系统在混沌区域的相空间行为表现为快趋近一奇异吸引子时突然“跑”到另一奇异吸引子域里,而快要趋近该吸引子时又突然“跑”到原先或其他奇异吸引子域里。可见,奇异吸引子不仅体现了辩证关系中的无序与有序,而且体现了稳定与不稳定的辩证关系。

同样,假如我们把旅游学科系统看作是一个混沌系统,要在该系统中找出它的有序性,则应找到旅游学科系统的奇异吸引子。从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本文认为旅游奇异吸引子有两个:一个是围绕着游客(需求)产生的体验;另一个是围绕着供给产生的服务(即旅游的一切供给都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其核心内容就是服务,而且是围绕着游客的体验来提供的服务)。从旅游的本质分析,旅游是旅游者寻求愉悦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经历或过程。旅游的这一本质已被大多数旅游研究者所接受。如杜江(2004)提出:“体验,它是旅游活动与生俱来的,是天然的。就个人经历和体验而言,2000年前欧洲人去埃及金字塔观光,与今天我们去那里的感受并无本质的区别。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旅游(需求)起源和旅游业(供给)起源的时滞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旅游本质的解释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里不仅明确了旅游体验与生俱来的本质,而且也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现代旅游是在游客体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供给)而产生的。同时,从哲学层面也给予了重要启示,即任何系统都是由事物的多方面组成,尽管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但是单凭体验单个因子是不可能构成一个系统的,一定有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因子一起共同组成。可见,体验和服务是构成旅游系统的两个重要因子,这里称之为奇异吸引子,它同样具有类似于混沌理论中奇异吸引子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旅游学混沌系统中体验与服务这组奇异吸引子的特征及其辩证关系的理解,有必要对这一对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因子做进一步的分析。按体验经济的理论,体验是继农业、工业和服务 业之后的又一经济类型,它既是服务经济的一种延续,又是服务经济的深化,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提取出来的一种无形附加值,是一种新的价值源泉,是服务经济走向更大市场空间的必然结果。体验(experience)的原意是“经历”、“阅历”、“经验”、“感受”,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们参加某一实践活动而后得到的印象、感受、领悟的总和。所以,体验是“内在”的,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体验的特点是“个性化”。服务是指向消费者提供的利益满足的具有无形特征的一系列活动。对游客来说,服务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满意体验的一个平台,服务的特点是定制化,所以,服务与体验是有区别的(相斥性),在相空间有各自的运行轨道。然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当服务经济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服务经济对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所追求的标准化的挑战,它所追求的是差异化,即“个性化”,因为消费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为此,服务经济是对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标准化的哲学否定”。由此可见,服务与体验又在“个性化”的价值上得到统一,体现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性,具有相互吸引性。体验与服务这两个奇异吸引子在相空间轨道运行中的这种吸引性和排斥性,正是旅游学混沌系统稳定与不稳定、无序与有序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我们以体验和服务为核心构建旅游学科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哲学源泉。

4.2 旅游学科体系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体验和服务是决定旅游学混沌系统无序中的有序的重要因子,也是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但是,根据混沌理论,在奇异吸引子域里,为了保证相空间状态的唯一性,即相轨道不能相交(否则在交点有两个运动方向而违背唯一性定律),系统所需的相空间至少是三维以上,所以,从旅游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本文认为旅游学科体系构建除了体验维、服务维外,还有影响维、信息和技术维,由这4个维度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学科体系。

体验维是以游客为中心构建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决策、旅游行为、旅游体验、休闲与娱乐、旅游容量、旅游流、东道主与游客等,对应的分支学科有旅游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行为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休闲学、旅游体验学等;服务维是以供给为平台构建的,笔者认为,旅游地、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职能部门等诸多旅游供给部门和领域,都是围绕着游客提供服务的,而且是为游客获得满意体验而服务的。如果用体验经济的演出比喻模式,来形象地描述旅游服务的的话,可以表达为:旅游服务=演出=剧场+道具+服务员+导游员+游客获得美好而难忘的经历与体验。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旅游规划与发展、旅游地形象、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旅游地突发事件与应变力、旅游风险项目投资、旅游跨国公司、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企业、旅游体验管理、旅游政策、娱乐业等,对应的分支学科有旅游资源学、旅游环境学、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风险投资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安全管理、旅游危机与应变管理、旅游娱乐管理等;影响维是围绕着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构建的。在许多发达国家旅游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深刻,乃至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旅游经济效应、旅游环境效应、旅游文化冲突与融合、旅游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对应的分支学科有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伦理学、旅游生态学、旅游绩效评估、旅游政治学等;信息、技术维是从科学、技术层面构建的,是为上述3个维度研究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它对应的分支学科有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统计与分析、旅游调研技术、旅游预测、旅游应用技术研究等,具体见图1。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 下一篇:北京市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