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

时间:2022-07-11 10:51:22

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安全理论和评价的研究,认为现有的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产业主导权的研究来解构产业安全的评价方式,通过分析产业主导权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初步构建了产业主导权评价理论模型,希望能对产业安全的评价提供更多佐证及参考。

Abstract:The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security theory and industrial security evaluation, argues that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security evaluation have some limited. The author provide a new way to evaluate industrial security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y dominant-power, throuth analyse the industral dominant-power and its inner working mechanism, constructs the industrial dominant-power evaluation theory model initially, wish to afford some reference to industrial security of analyze.

关键词:产业安全 评价机制 产业主导权

Key word:industrial security evaluate mechanism industrial dominant-power

作者简介:李欣怡(1986- ),女,辽宁建平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下,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蔓延。目前,虽然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仍缺少竞争力和话语权。下一步我国能否在国际产业竞争中获得产业主导权,使我国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引领或支配地位,进而达到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球化条件下增强我国产业主导权问题研究”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笔者认为,拥有产业主导权是实现产业安全的必由之路,产业主导权越高,产业就越安全。对此,本文提出以产业主导权促进产业安全的构想,通过对构成影响产业主导权各因素的分析,从一个不同于以往评价产业安全的模式,以新的视角评价产业是否具有主导权,进而为产业安全的评价提供更多佐证和参考,为实现产业安全奠定基础。

一、传统产业安全观及评价批判

1、国内的几种产业安全观

就产业安全概念而言,学术界至今仍尚未形成统一的较为完整的结论。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1996,1997)认为,产业安全意味着民族资本对于关系国民生的国内重要行业掌握着控制权。

对产业安全的立场,正如赵世洪所指出,产业安全不能脱离国民这个主体,一国国民具有共同的利益[1]。尽管投资国际化、生产全球化不可逆转,某一权益仍然是属于某一权益主体或权益主体集团的,而这些权益主体终究是有国家归属的,进而产业也是有国家归属的。因此,产业安全一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国家权益为基本立场考量本国产业的状态,就这点而言,所有研究产业安全的学者和成果都表现出一致性。

有学者在论及产业安全时,特别强调本国资本在产业中的控制能力。如,王允贵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2]张立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3]。

也有学者指出,产业安全与否不应机械地以持股比例度量,而应当“是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我们如果把前述强调资本控制称为控制力论,这类观点则可以称之为竞争力论。

显然,仅仅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在开放竞争中极易失败,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但是,没有控制力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产业安全就是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一国资本在某产业中具有控制力,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一种状态。

2、现有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局限

关于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加权合成法。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研究文献大都以这一方法来整合相关的指标变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评价模型。如李孟刚在其博士论文《产业安全理论研究》[5]中使用多指标变量加权平均的方法来整合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定义产业安全评价模型为:

S=αX +βY+γZ+δW

各一级指标的系数,为专家评估权值。按重要性程度对各一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对产业国内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外资控制率四类指标的赋权分别为 0.2、0.4、0.2 和 0.2。把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然后按百分制分别给予相应的评价值:90、70、50、30、10;同一个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也是 1。用个二级指标加权求和分别得出四个一级指标的值,再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值加权求和得出产业安全度的评价结果。

加权合成法虽然将复杂的指标进行了量化,但笔者认为此种方法并不完全合理。我们知道,当外资产业控制力大于或超过东道国产业控制力时,本国产业应该已经处于不安全状态。而根据加权合成评价模型看,当δW为零或很低时,产业安全数值还有其他三项之和构成,导致最终计算结果可能并不低或者数值较高,不能准确的反应产业的安全与否。相应的,其他三项评价指标应用于该模型中也具有相同的弊端。

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产业主导权的研究来解构产业安全的评价方式,认为产业主导权越高,产业就越安全。将难以量化的指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阐述哪些因素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性的地位,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地位、因果联系等,从一个新视角构建产业主导权的评价模型。对产业主导权的评价应首先明确产业主导权的内部权能和相互关系,在有了较为清晰的定性判断之后,对产业主导权的评价才能更合理,而不是简单的套用前人的评价模型。

二、产业主导权及其内部运行机制

主导权作为一种权能,必然有利益归属。从概念范畴来看,产业主导权应当与产业安全一样,体现国家或者民族利益。因此,产业主导权要求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引领或支配地位。由于产业发展的内容丰富,这种支配地位也相应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从一般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产业发展中的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测度产业主导程度。

首先,资本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导权是指一国资本在产业内总资本的比重。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资本主导权:一是资本所有权层面;二是资本收益权层面。前者是表象层,表现为本国资本占该产业总资本的比重;后者是根本层,表现为本国资本收益占该行业总资本收益的比重。一般情况下,资本收益权以资本所有权为前提,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资本收益权。但二者又不完全相等,较低的资本所有权可能取得较高的资本收益权,反之亦然。导致等量资本收益不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本的“技术质量”差异可能是重要原因,下文结合技术主导权的讨论可以让这个问题更为清楚。显然,在这两个层面中,关注收益层面的资本主导权更具意义。

其次,市场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途径和手段。市场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市场份额。资本主导权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产业中企业的增值行为必须在市场中完成,只有拥有市场主导权的资本主导权才具有实际意义。既然市场是实现企业增值的必由途径,那么,市场主导权大于资本主导权的程度越高,资本主导权的价值含量越大。

再次,技术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重要影响因子。技术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技术份额。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对资本主导的影响――拥有技术主导权的资本可能要有比资本所有权更大的资本收益权。但是,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重要的影响却可能是对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高资本收益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良性的研发基础则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看作是产业的静态主导权,而技术主导权则表现为产业的动态主导权。

可见,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没有市场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也没有实际意义,缺少技术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则不能持久。

三、基于产业主导权评价产业安全的基本模型

通过对产业主导权内部运行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国产业一旦对其中的某个因素失去主导权,即任一个因素为零,那么产业主导权便为零。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国某一产业内的资本全部归属国外时,产业主导权根本无从谈起――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同样的,即使拥有了完全的资本主导权,但关键技术归国外掌控,我们的技术主导权就为零,失去了技术主导权,产业主导权依旧为零。因此,本文认为产业主导权的评价模型为:

S=( X×Y) (1- Z)

S――为产业主导权;X――资本主导权评价值;Y――市场主导权评价值;

Z――技术主导权评价值;

式中,各变量的范围都在0~1之间,由模型可以看出,首先,资本和市场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基础。从现有状态看,只要本国资本能够拥有较高的资本占有、市场占有和利益占有比例,我们即可认为本国在该产业中是安全的。这种安全表现为本国对产业现状的一种控制能力:资本和市场主导权越大,控制能力就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但是,正如产业主导权层次中所强调的一样,产业安全的静态控制力必须同时表现为高资本主导权和高市场主导权,仅仅拥有高资本主导权、没有相应市场主导权的产业,即使在静态上看也是不安全的。

其次,技术主导权作用于产业主导权上表现为可以对资本和市场主导权几何级数的放大。因为技术主导权对获取利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技术主导权可以使少量资本获取更高的利益分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安全。以发展的眼光看,仅仅强调现状的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安全要求一国的产业在创新和结构调整上走在前列,也就是能够保证本国产业在发展中的安全。技术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当拥有了技术主导权也就自然具有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保障产业静态控制权并有较高的技术主导权时,产业的发展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技术主导权而获得产业主导权的实例广泛存在。例如,英特尔公司将核心技术以产品或者授权(专利费、标准费)的方式卖给其他厂商,由后者生产最终产品,自己成为上游供应商。像英特尔这样不亲自生产计算机整机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拥有核心技术者可以制造一个充分竞争的下游市场,牺牲下游厂商的利益来扩大销量,从而达到比完全垄断整个产业链更大的利润。这种做法,是核心技术拥有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实现的产业链利润的再次分配,并攫取高额的垄断费用。因此我们说,拥有了技术主导权,就能控制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就能使该产业在世界上就占主导地位。

四、结语

中国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竞争中,资本往往并不是中国产业或企业最为脆弱的地方,而技术的差距才是中国产业面临国际竞争时的瓶颈。我们在探讨主导权问题时,绝对不能忽视民族资本对产业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就没有产业的主导权。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也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拓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产业振兴的目的,维护好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5)

[2]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1997 (l)

[3]张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初探[J].天府新论.2002(4)

[4]杨公朴等.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0(1)

[5]李孟刚.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上一篇:税务认定的探析 下一篇: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共管理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