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7-11 10:31:50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分享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利益。然而,在对外贸易突飞猛进的同时,世界各国也对中国采取相应的反倾销指控。本文从我国出口商品近年来严峻现状入手,结合相关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我国出口商品频繁涉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反倾销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WTO成立后,一些国家经常将反倾销这一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变成他们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工具。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一些国家往往以反倾销为手段对我国出口企业提讼,对我国对外贸易乃至我国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频繁的反倾销诉讼我们更需要积极应对。

一、反倾销的理论概述与我国涉反倾销之诉的现状

(一)理论概述。

倾销与反倾销屡见报端,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者的含义、判断依据等相关内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进一步认识并分析我国频遭反倾销诉讼的对外贸易现状。

所谓“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即一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它在其他市场上的价格销售商品。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相关条款规定,一个行为是否认定为倾销表现在以下三个条件:(1)出口商品价格是否低于公平价值;(2)该倾销有否对进口国的同类产业的生产及市场造成严重的损害或者威胁;(3)以上两者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而“反倾销”就是指当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家的市场,并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威胁,并且倾销与损害两者存在着因果关系时,则进口国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行为。

(二)我国涉反倾销之诉的严重现状。

自1979 年糖精钠和闹钟被欧共体第一次提起反倾销诉讼起,近年来,我国商品被诉反倾销案迅速增加,除了案件数量外,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特征还表现在:

第一,范围不断扩大。我国总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对便宜。纺织品、服装、轻工产品之类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生产要素占的比例大,所以价格也比较便宜。因此,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常常遭到反倾销调查。而如今遭反倾销调查的产品越来越多,从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产品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彩电,电脑、磁盘、碳化硅等产品,其涉案产品达4000多种,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产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方面。

第二对华反倾销中发展中国家投诉比重加大。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近年来,反倾销出现了新的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投诉的比重也加大了。2006年,除美国和欧盟外,一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或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发达国家有3个,而发展中国家却有16个,发达国家一共对我国发起3起反倾销调查,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共发起39起反倾销调查。

二、我国频遭反倾销诉讼的原因

(一)反倾销法自身的局限性。

反倾销法自身存在模糊性与易被滥用性。由于WTO反倾销协议并未对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和产业损害的确定制定明确的规则,条文的模糊性导致长期以来反倾销措施被普遍滥用,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贸易保护工具。而涉及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市场经济地位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指一些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以及计划经济国家,在发达国家看来,由于其国内价格是人为影响的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市场价格,因此不能成为正常价值的依据。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反倾销中把中国当作“非市场经济国家”,基于此任意确定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对我国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二)我国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不合理。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口商品接口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却依旧以纺织、轻工等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电子、机电等附加值较低的商品为主,同发达国家的商品结构相比,我国依旧处于结构的低层次,依旧走着“以量取胜”的老路。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劳动力价格较低,这就使出口这些商品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对于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附加值又不高的商品,在对外贸易中就遭到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和限制。

第二,国内多数出口企业规模较小,但是企业数量较多,加上不规范企业出口秩序,致使国内企业之间展开了恶性的竞争。一些企业没有远见卓识,看到利益时就会蜂拥而上,使商品市场形成供过于求的状态。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企业为了生存,就会以低价应战国际市场,成为他国反倾销指控的理由所在。

第三,出口企业应诉不力。由于在进行反倾销裁决时间较长,在诉讼中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精力,多数都是单个企业作战,所以很多企业不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诉,使对方能够轻易的指责。

第四,我国缺乏专业的反倾销法律人才。我国缺乏反倾销的专业法律人才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因素。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损害最大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WTO规则的不熟悉,缺少精通规则的专业人才,使得我们在应诉时捉襟见肘。我国的《反倾销条例》生效时间较短,面对大量的反倾销诉讼也欠缺经验。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各个领域都缺少反倾销专业人才。我国应该加强培训反倾销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中这方面的人才,建立一支熟悉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反倾销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应对反倾销诉讼的对策

(一)政府应创造应对反倾销的条件。

首先, 积极、持续投入到推动WTO规则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的运动中去,反映中国声音,提出合理科学主张。具体到反倾销协议部分来看,一是要对各成员方尚未统一的关键性标准、措施程度等开展协商统一工作;二是要坚持竞争因素纳入到倾销认定的规则之中;三是从长期来看,对反倾销协议的重大变革甚至是废止,须与国际竞争政策统一和协调,集合起来努力。同时,在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谈判中,敦促他们尽快正视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这一事实。

其次,合理运用包括反倾销在内的贸易救济工具,对国外针对中国的关税措施予以坚决回击。同时积极自我审查我国国内的相关法律等,相应作出立法修改,以便将相应的竞争因素放入倾销行为认定中去。这既符合我们一贯主张的严格遵守WTO自由、公平贸易竞争等原则的立场,也能最大程度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WTO法律框架所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中,我国应当更理解该体系,并融入这一规则体系,充分利用反倾销等合法的贸易救济工具,保障本国合法利益。

再次,要充分运用我国与东盟十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西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积极推动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建设。一旦东亚经济共同体得以建立,长期来看,甚至有望达到欧盟的紧密联系程度即彼此完全消除了成员之间彼此发起反倾销调查和适用反倾销措施的可能性。而短期来看,鉴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成长性,其在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东盟等较为广泛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内,中国既可以在反垄断法制建设上与各成员方相互交流、学习与协调,又可以推进区域内基于相近水平的反垄断法制的标准化,来保证区域内贸易的公平、自由化,更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大大降低和减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摩擦对彼此之间的伤害。

(二)企业应承担起应对反倾销的主体角色。

首先,企业要调整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优化出口结构和出口国家,提高企业的核心科技竞争力 。其次,深入了解倾销和反倾销的相关知识,.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积极应诉。进行外贸出口的企业要尽快建立起健全的机制,让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让企业能够自觉的提高集体意识,在营造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团结一致应对反倾销指控。此外,国家可以建立一个“反倾销应诉基金”,让一些无力应对控诉的企业能够有一个强大的后盾支持,加大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信心和决心。

(三)行业协会应发挥其一定的职责。

单独的企业应战,无论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行业协会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联合企业集体应战。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另外,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的关系网,一方面促进贸易交流,另一方面以进一步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行业协会较之于政府更加关注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情况,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具有更加方便和专业的优势。因此行业协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承担起建立起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任。

(四)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法律人才。

在面临反倾销投诉时,我们可以在WTO框架下利用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以及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而如今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精通WTO规则的专业人才。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奇缺反倾销专业人才。要能够有一批精通WTO规则,能够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人才,我们应当切实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驻外机构、海外企业,了解该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并及时反馈给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网,完善我国预警机制。尤其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充分利用国外教育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耀芳.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孙超.中国的崛起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机遇.中国经济网.

[3]苑涛.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对中国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9.

[4]朱庆华.反倾销、贸易保护与公共利益.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9

[5]尹平.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的分析.学理论,2009,(27).

[6]商建军.反倾销及其对策刍议.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7]沈国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世界经济,2007,(11).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