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理论研究

时间:2022-07-11 10:03:27

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理论研究

摘要:成品油销售企业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的管理、使用效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固定资产作为该企业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其管理较为复杂,尤其是报废与处置管理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相关理论层面的欠缺。本文就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给出了概括性更强的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的若干管理建议。

关键词:成品油 加油站 固定资产 报废与处置 技术鉴定

一、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存在的问题

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是指拥有油库、加油站等服务设施,并以此为基础经营成品油销售业务的企业。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集团公司旗下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因为它们规模大、层级多,面临更多管理问题。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与处置业务,这些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产报废及处置审批周期较长,经常出现已拆除的设备不能及时处置的情况。例如加油站已拆除的资产,受场地限制缺乏完善的保存条件,特别是油罐、加油机等大型资产,在露天风化锈蚀极快,加速了折损,造成可回收残值下降;设备残存油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加油站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会遭到安全主管部门的处罚。

二是技术鉴定流于形式。企业对资产报废和处置的层层审批中往往要求进行技术鉴定,但囿于销售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资产分布太广难以逐一进行现场勘察鉴定,缺乏规范的鉴定标准等,虽然资产所属单位想做好鉴定工作,但实际上往往是流于形式,各单位管理层耗费大量精力研究技术鉴定的工作流程力图使鉴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收效不大。

三是资产报废损失较高。中石油集团下属的销售公司每年的资本报废损失率基本都在8%左右,考虑到集团核心资产上市、销售企业大规模发展仅15年左右的时间,房屋建筑物报废较少,报废较多的是设备类资产,这些资产使用寿命较短,8%的报废损失率已经不低;加之报废处置审批周期长,难免存在达到报废条件后仍继续计提折旧,由此推想,隐性的报废损失率将更高。对于资产密集型的企业来说,巨额的资产基数,意味着每年因为非正常报废带来了巨额的损失。

二、理论现状及新的定义

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存在的诸多问题,折射出相关理论层面的欠缺。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资产管理中报废与处置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目前对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概念主要还是通过列举法来定义,最典型的定义有:

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修复继续使用;由于技术改进的无形磨损,必须以新的、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替换等原因造成的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

固定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固定资产处置的方式主要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这种定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通过列举的方式不能完全地概括报废及处置的含义;其二在上述定义中,资产报废所规定的范畴是资产处置所规定的范畴的子集,这限定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与之相矛盾之处。例如有些企业对于符合报废条件的资产规定必须先办理报废手续,再决定如何处置,将报废作为处置的前提条件,显然这与资产报废是资产处置的一种形式的定义是矛盾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的概念定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给出更加全面的定义,希望能从理论层面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口。笔者发现资产报废与处置会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在上述传统定义中表述为“产权注销”或者“所有权、使用权的转移、变更和核销”,这是从法律角度为切入点的,但用法律解释会计,角度的错位造成定义不准确。如果保持从会计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我们首先应将报废与处置导致的共同结果表述为“使企业终止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既然是终止确认,我们不妨回头来看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是什么,分析报废和处置分别是改变了哪些确认条件,从而导致企业对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同时该准则还特别强调,固定资产符合定义,且“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这三个条件是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一是作为固定资产,必须具有稳定的实物形态;二是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三是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一旦上述三个必要条件有一个不再具备,固定资产便必须终止确认。

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实质是企业的一项管理行为,是确认实物资产不再具备某一项或多项确认条件的行为,就此我们分别给出了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的定义:1.固定资产报废是企业确认固定资产预期不能够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行为。这项确认具有显著的特征:(1)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在某一企业确认不能够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固定资产,在其他企业也往往不能够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因此在其他企业也不能再确认为固定资产。(2)该项确认行为是对固定资产客观状态做出的定性的评价,一般不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本身直接施加某种行为。2.固定资产处置是企业改变固定资产原有实物状态,或者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为补偿而主动放弃对固定资产的拥有或控制权的过程。

企业不放弃固定资产的拥有或控制权,但改变了固定资产原有的稳定形态,例如将设备拆解,将部分零件用于其他同类设备的维修替换,此时构成固定资产的各部分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不属于报废,而应视为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企业将固定资产出售、对外投资从而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或者将固定资产无偿捐赠而获得一定社会效益均属于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将固定资产出租算不算处置呢?因为企业对租出的实物资产仍然拥有所有权,所以不属于处置;而固定资产因自然灾害或事故发生毁损或灭失算不算处置呢?因为固定资产这种实物形态的改变或者所有权的丧失不是企业主动的行为,所以也不属于处置的范畴。

固定资产处置过程的特征与报废相反:首先,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其他企业还可能再确认为资产;其次,处置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对固定资产本身的作用行为。

三、研究结论

(一)问题的根源

现实中在资产报废及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各项问题,究其根源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所产生的,而这些不恰当的思想认识与报废及处置的传统定义不够科学有关。

其一认为报废管理比处置管理更重要。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总部一般会规定对于待报废的资产,必须经过报废批复之后才能处置,对报废申请往往规定较高级别的审批程序,而对于资产处置的审批则相对宽松,在批复了报废申请之后,往往允许申请单位自行组织变卖处置。实际上从我们给出的定义来看,资产的报废过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实物的过程,它并不是决定资产是否应该退出使用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必要将其地位看得比处置更重要。

其二认为对于待报废资产,先进行报废处理再进行处置是必然次序。这与上一条思想认识是相关的,基层单位习惯于将企业上级的政策选择当作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固定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是并列的条件,而且条件之间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以及先后顺序,因此资产报废和处置也就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在理论上,资产报废这一定性的过程既可以发生在资产处置之前,也可以发生在资产处置之后。

其三认为资产必须完全退出使用状态后才能进入报废审批程序。销售企业总部为了避免已报废资产继续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和隐性资产流失,往往将“永久退回使用状态”作为资产报废的一项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没有问题,问题是基层管理单位渐渐将其曲解为只有资产完全退出使用状态才能申请报废,从而导致资产报废核销及实物处置的延迟。实际上如果企业确定某项资产将来要永久退出使用状态,便可以在资产退出使用状态前提出报废申请,企业总部规定的上述条件并未对此做出禁止性的限制。如果基层管理单位掌握了本文给出的资产报废的定义,就可以从本质上对资产是否应该报废做出判断,而不至于生硬的照搬各项限定条件。

其四认为报废鉴定是对已经退出使用状态的资产进行鉴定。这一认识也与上一条相关,许多企业也是这样执行的,实际结果是等资产退出使用状态,很多重要的运行数据已无法取得,技术鉴定也渐渐流于形式。另外,这种做法客观上也使决策者容易忽略资产拆除前的评价与决策,造成一些还可利用的资产被盲目拆除,之后不得不申请报废,这也是报废损失率居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五认为保全资产的责任比处置资产的责任更重大。在资产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保全资产是资产使用单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责,但资产已进入待报废状态时,仍抱着这样的思想,不利于资产及时处置以及最大限度回收残值。

(二)资产报废、处置新思路

如果资产在履行报废手续前已经处置,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做不做报废手续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如果企业外部有相应需求的话,例如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企业在按照一定的鉴定程序,保留了支持报废鉴定的足够资料或信息后,完全可以在处置之后再进行报废审批的相关手续。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应该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次序。既然固定资产报废的执行可先可后,那么我们可以先将其忽略,重点考虑处置的决策。很显然,企业是否对资产进行处置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使用需求或对经济效益的考量:如果企业先前在用,但因情况变化已不再需用的资产,通常直接研究最优的处置方案即可,没有必要研究是否需要报废;如果企业是想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对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这种数据的采集必然应该是建立在资产在用的前提下,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能顺理成章地带出资产是否应该报废的判断,例如经测算某资产的成本支出已经大于其带来的收益,证明资产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应该进行报废;反之,资产总体上还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只是如果进行一定的调整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此时的决策方法就是比较各类处置方案的优劣,从而做出最终的处置决策。可以说报废和处置的审批依托这些信息是可以同时完成的,甚至报废审批可以拖后完成。

四、 总结与建议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在应用上述新定义的基础上,在此提出一个资产报废及处置的管理流程,以便解决本文开篇提到的现实中所遭遇的各类问题。

第一步是调剂、改造、停用、拆除或替换资产的动议。企业核心业务运营部门根据经营需要准备对固定资产进行调剂、改造、停用、拆除或替换时,应该有明确的向资产管理部门提交动议的流程规定,以便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启动后续工作。

第二步是相关数据资料的采集。企业应基于资产目录,规定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采集数据资料的内容与过程,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过程标准”,例如加油机,要使用经过检定的计量器具检测其计量准确性、要检测能耗、要收集近两年的维修支出数据等,只有按照标准采集数据资料,后续的研判与决策才能成立。

第三步是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研判。研判过程包括技术指标的分析与判断、经济效益的分析与判断等。同上,企业应规定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技术指标参考,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指标标准”,例如加油机能耗达到多少应该维修,超过多少应该报废等。这只是理想化的举例,现实中对一项资产做出维修或报废等判定,可能需要通过多项指标的综合打分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分析与判断一般不需要给出明确的标准,而是通过方案比较选取最优,但针对资产报废的鉴定,其经济效益标准可以明确,根据资产报废的定义,该标准可表述为该资产未来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与相关成本的流出量抵减后的净现值小于或等于零,则应确认报废,这一标准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经济标准”。根据这些分析,企业可能对动议做出调整,例如拟进行调剂的资产,经分析达不到经济标准,从而做出应该报废并以新资产替换的判断;又例如拟拆除的资产,经分析尚不符合资产报废的各项标准,从而做出否定动议的判断等。

第四步是研判结果的审批。根据上一步的研判结果,如果资产需要拆除并相应办理报废或处置,则可根据企业相关流程上报申请,拆除、报废及处置三项审批没有次序限制,大致的情形包括:(1)待报废及处置申请批复后拆除并按批复核销、变卖;(2)根据有效决议拆除资产后等待报废申请的批复结果,如果批复报废则核销账务记录,如果批复不同意报废则不予核销;(3)根据有效决议拆除后等待处置申请的批复结果,此时根据报废批复的结果,又会衍生出四种情形,如图1所示。

第五步是审批结果的执行。根据相关部门的审批结果,企业可以执行资产拆除、报废核销、变卖处置等行为。

上述五个步骤用流程图2表示。本文提出的管理流程建议具备几个优点:1.强化固定资产在停用或拆除决策环节的管理,降低报废损失率,提高效益。2.给出了企业技术鉴定标准的框架,包括过程标准、指标标准和经济标准,企业可以组织专家研讨,或者通过持续的积累和调整来建立自己的技术鉴定标准,解决技术鉴定流于形式的问题。3.加速资产报废与处置的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资产残值最快、最大化的回收,提高效益。

五、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关概念的新定义,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实务中在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方面的若干流程建议。尽管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大型成品油销售企业,但是其他大型资产密集型企业在相关管理实务中也可以借鉴。Z

参考文献:

1.高春燕.报废处置是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J].经济师,2007,(7)

2.王晓华.哈尔滨电业局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上一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篇: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