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行的方式讲述传统的故事

时间:2022-07-11 09:27:16

用流行的方式讲述传统的故事

[摘 要] 本文以迪斯尼的《花木兰》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在动画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动画巨头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及符号以视觉的真实和文化内涵的浅表化混杂于现代时尚流行元素之中,营造出既有神秘、流畅、浓郁的异域风情又有熟悉、亲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有以弱制强的世界通行的传奇故事,最后以时尚、炫目的3D视觉呈现出来,以博得全球票房的追捧。美国动画电影中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和传播策略尤其值得国内动画同仁们学习、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动画;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浅表化;流行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文化元素也开始流行,相比较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表达,我们自己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工作就显得笨拙、粗糙,在动画领域尤其如此。

迪斯尼公司在1998年推出的动画片《花木兰》,以纯正的中国风情和轻松活泼的美国式叙事方式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的梦工厂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推出《功夫熊猫》及其续集,又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情景中生发出的故事,同样深深的震撼着世人的心灵。中国题材动画片的兴起,促使我们思考美国的动画巨头们在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采取何种策略和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在动画片之中,并能取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一、选择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是应对全球化的一种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而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受到历史、地域、社会制度等长期影响而形成的,民族特质已经深入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异族、异国人难以即刻领会。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将英国评选出最好笑的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们往往无动于衷,并不感到好笑。在有着共同基督教背景的欧洲大陆尚且如此,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的东西方就更明显了。“据Enter Brain游戏杂志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由于美国与日本各自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使得两国各自开发出的游戏软件都很难打入到对方的市场中去。”①这个事例也能很好的说明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流的不畅。

既然文化差异影响市场的推广,那么为何西方动画巨头又频频开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题材,并能大获成功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写意不写实,具有较大的表现弹性和空间。其次,中国风在世界时尚界很流行,西方设计界甚至有“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的说法。再次,异域风情的动画题材可以让观众产生神秘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在票房的驱使下,国际电影动画巨头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和视觉形式就顺理成章了。

面对全球市场,美国的动画巨头们所采取的策略是杂混,以中国的视觉特征混以美国价值观的故事叙述方式,赢得全球票房。这种杂混的特征不仅仅呈现在动画中,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美国人皮埃特斯(Jan N.Pieterse)就用“全球混合体(Global Mélange)” 来描述这样的景观:“摩洛哥姑娘们在阿姆斯特丹打泰拳、伦敦的亚洲说唱乐,爱尔兰的Hybridity中国式的墨西哥玉米卷,还有在美国过四旬斋前的狂欢节的印度人,或是穿着希腊的宽长袍跳着依莎多拉·邓肯风格舞蹈的墨西哥女学生。”②由于通信技术的进步,地球已经变成了一座村庄,各地的风情与特色都可以打破时空混杂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流行。中国风也是国际动画巨头应对全球化策略的一种方式,《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动画电影票房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弱化国家、民族、地域、阶层等文化差异,以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国际动画巨头以中国题材追求动画全球市场的行为给了我们一面反观中国传统文化镜子,也是中国动画在走民族化道路上一个很好的参照点。

二、传统文化的浅表化处理是全球化背景下消除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美国制作的《花木兰》是国产动画的楷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创作者既能够很好地尊重中国传统,画面的造型及色彩充满着浓浓的东方情调,又能符合当下娱乐时代人们轻松的审美心理。为了拍好《花木兰》迪斯尼公司来中国考察拍摄了9 000多张照片,还请台湾艺术家参与到造型设计中来,在有彩实验室中的两千多种色彩之外又寻找属于中国的色彩,他们的专注与敬业精神是值得中国动画学习的。《花木兰》中的人物造型:中国人的特征很明显,采用线描勾勒,色彩平涂的形式,吸收了中国绘画因素。特别是影片在开头运用了水墨表现山水,非常别致,晶莹剔透,结合中国山水画本身具备的柔美特点以及颇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充满情感与个性声音的美国华裔影星为花木兰的配音,营造了浓厚的中国情韵,让国内的动画制作人员观后都感到震惊与惭愧。

其实,《花木兰》正是依靠其视觉上浓郁的东方情调与“小人物奋斗史”的美国式英雄吸引了大众。与此同时,国内对于“花木兰”的指责也从来没有间断过,主要是说其远离了中国文化精神,如花木兰在成功营救了皇帝后情不自禁地去拥抱了一下皇帝,这在封建礼仪森严的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出现,明显具有美国色彩。“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时代的历史都是当代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待、分析、理解的。正如迪斯尼所说:“由于对象不同、时代不同、观点不同,任何时代的故事讲述者都会在核心材料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改编。”③故而《花木兰》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商业影片更是无可厚非的,虽不符合历史风尚,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是合乎于“情”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前几年受到亿万观众追捧的《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符合历史现实吗?难道就容许一个小丫头把整个皇宫折腾得天翻地覆,就不能容忍美国制作的“花木兰”拥抱一下皇帝吗?

在视觉的表达上,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的主创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视觉特征,尽最大努力做到表达的真实性,符合历史面貌,营造浓浓的中国风情。在文化情景的表达上,迪斯尼和梦工厂的编剧们则是尽可能地弱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礼仪特征,将其浅化、表面化,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年龄、知识阶层、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避免因思维方式、宗教习俗等差异产生的隔阂,以符合其全球票房市场的商业要求。在语言的翻译上,尽可能的本土化,采取适合其文化背景的语言特点再加上大力使用流行语言,《功夫熊猫2》中就有不少网络流行语,诸如:“浮云”“控”等,这些翻译上“异化”语言的处理技巧能够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将“师父”翻译成 Shi Fu或者是 Master Shi Fu也是为了让西方观众能够理解中国的称谓。适合传统文化的浅表化趋势在全球化商业背景下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传统文化的浅表化并不等于消灭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易于传播的方式弘扬传统,吸引部分感兴趣的人群深入的沿袭、传承传统。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流行文化结合起来

《花木兰》播出后,有学者指责其将中国传统文化肤浅化媚俗化了。针对学术界的“小众”而言,学者们的指责是有一定道理,学术研究理当严谨,但对于娱乐大众动画则承受不起如此重负,可多一些戏说,多一些娱乐。现代文明一定意义上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明,与东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现代人更倾向快餐式,感官刺激的娱乐方式。基于这些原因,当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动画片中,以表面化的方式被诠释与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一味地完整、真实地反映中国古代风俗,则《花木兰》就成了一部中国古代人物风情的纪录片了,失掉了最宝贵的娱乐精神,也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同时国内动画有着太多的“教育”情结,让本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像《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失去了动画片应有的灵动与趣味,十分可惜。换而言之,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的再现来制作《花木兰》,到时又有多少中国人爱看呢。

“真正重要的不是它的文化真实性,而是它的娱乐性。一个文化产品越是让人愉悦,观众也就越能够宽容它的异域面貌。”④其实,观察一下那些强势文化,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将民族文化浅表化了,加入了一定量的世界流行文化因素,使之更便于传播,更易于理解。动画片《功夫熊猫》及其续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中国的国宝熊猫和功夫结合起来讲述:小人物历尽千难万阻取得成功,拯救世界的故事,相信奇迹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是典型的梦工厂故事套路,用中国文化和视觉符号混合魔幻的动画特技效果,以时尚的3D技术表达,于是,这部中国传统题材的动画电影就被时尚打造成为一盘诱人的水果沙拉,影片推出后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影迷们的大力追捧和好评。《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下了很大的工夫,据说其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甚至花了8年时间,⑤钻研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尽力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片中的太极、二胡、担担面、鸡公车、皮影戏、舞龙舞狮、四川火锅、宫殿楼阁……造型都极其讲究,若光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及生活场景来说,“这就是一部中国电影”! 所以John Stevenson导演说,《功夫熊猫》是“献给中国的情书”⑥。熊猫阿宝忠厚、善良,造型可爱,动作夸张,神态滑稽,兼具了中国和美国的特点,令人喜爱万分。影片的动作设计也是杂混了中国功夫的、体操表演,熊猫阿宝在黄包车上和獾土匪打斗的场面简直就是成龙、洪金宝早期功夫片的元素和《猫和老鼠》中相互追打所产生连环效应的结合。

《功夫熊猫》系列具备异域风情、流行元素、动感打斗等商业电影所具有的一切,中国元素“给影片加入足够的异域文化因素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后现代式的杂混处理中,既有神秘、流畅、浓郁的异域风情又有熟悉、亲切的行为方式,还有以弱制强的世界通行的传奇故事,最后以时尚、炫目的3D视觉呈现出来,博得了观众们的热捧。以流行的方式讲述传统的故事,是梦工厂的编剧们所擅长的,也是他们战无不胜的法宝。

在全球化策略下,西方动画巨头们以其强大的现代电影工业平台,推出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符号的动画电影,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和传播策略尤其值得国内的动画同仁们学习、借鉴和思考。传统文化不是僵化不变的铁板一块,当下的世界正处在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化。以“温情与敬意”,展开胸怀,广收博取,以适合现代传播的方式,把世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动画的未来必将有着光明的未来。

注释:

① 《文化差异使美日游戏软件无法打入对方市场》,《新浪科技》,2006年5月16日。

② 何谨然:《全球化的文化逻辑——混杂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6卷第3期。

③④ Joseph Chan and Bryce McIntyre (Eds.):In Search of Boundaries: Communication,Nation-State and Cultural Identities,Norwood,N.J.:Greenwood,2001年版。

⑤ 《〈功夫熊猫2〉:外国人的中国功夫梦》,《新快报》,2011年5月27日。

⑥ 《献给中国的一封情书》,《浙江日报:媒体点击》,2008年7月7日 。

[作者简介] 黄金霞(1977— ),女,安徽宿州人,苏州大学艺术设计学硕士,2007年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进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与设计。

上一篇:中美动画片文化差异与语用对比研究 下一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