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叙事手法转换下的《达罗卫夫人》电影改编

时间:2022-02-09 05:46:29

试论叙事手法转换下的《达罗卫夫人》电影改编

[摘 要] 电影《达罗卫夫人》是根据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5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以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展开,而改编成电影之后,叙事手法也随之转换。通过叙述结构的比较以及小说情节改编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手法与表现技巧在塑造人物性格特征、贯通主要情节、凸显主题奥义以及调控观众的审美接受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这也正是《达罗卫夫人》电影改编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小说;电影改编;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增删组合

电影《达罗卫夫人》是根据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5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原著被公认为意识流创作最高成就之一。[1]本片亦于1998年获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电影通过镜头的闪回与不断交替,以一日为框架生动展现了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太太和一位精神病患者一天约15个小时的感性生活。

对于一部以人物的回忆与遐思冥想为主要叙事内容,以主人公的顿悟来揭示作品主题的小说要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看完影片后,观众并未产生凌乱混杂的感觉。而且从忠实于原文内容与风格意义上来说,《达罗卫夫人》的电影改编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小说毕竟是通过文字来进行描绘;而电影叙事却要通过“对被表现材料进行安排,将所述内容通过图像、语言、音乐的集合同时展现给观众”[2],因而在叙事谋略上还是大不相同。通过对原著及电影改编的叙事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叙事手法转化后的电影叙述技巧在影片表意与观众接受心理上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原著本没有章节划分,根据时间与地点的转移可分成八个片段:(1)达罗卫夫人外出买花以及漫步街头时的浮想联翩。(2)通过主要人物不同视角表现他们对街上的巨大爆破声和飞机的隆隆声所做出的不同心理反应。(3)彼得拜访达罗卫夫人。(4)(5)彼得公园小憩。读者随着彼得的回忆了解了年轻时彼得、克拉丽萨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赛普蒂默斯的内心恐惧也以平行的叙述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6)出现四个不同场面。赛普蒂默斯夫妇去看病;达罗卫先生的政事午餐;达罗卫夫人对爱与宗教的冥想;赛普蒂默斯跳窗自杀。(7)彼得收到克拉丽萨来信时的万千思绪。(8)晚会开始,所有人物一一登场,赛普蒂默斯死讯随即传来,达罗卫夫人最终顿悟生死的人生奥义。与之相比较,电影是通过若干镜头构成的场面与由若干场面构成的段落而最终形成。因而根据不断变换的场景将全长99分钟的影片分为八幕:序幕与开篇(2分35秒);达罗卫夫人上街买花(12分钟);彼得来访(14分钟);彼得公园小憩(10分钟);赛普蒂默斯夫妇去看病和随后的跳窗自杀(36分钟);彼得收到克拉丽萨的来信(15分钟);晚会的举办(10分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电影在表层上保持了原作的故事结构,但影片在结构技巧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发生了转变,充分运用了电影叙事技巧在谋篇布局、凸显立意上所特有的艺术特征。

电影叙事手法转换下的小说情节改编

美国戏剧理论家劳逊认为: “电影的结构是为了满足主题的需要。”[3]而前苏联的查西里扬认为:“在艺术作品中,思想不是独立存在的,思想存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之中。”[4]可见,结构为影片内容服务;同时又会对内容产生能动作用。电影叙事结构的原则应是基于原著内容,对其素材进行裁剪和布局以达到凸显主题、塑造人物并使剧情达到引人入胜的接受效果。为此影片在叙事时运用了四种方法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了改编。

(一)段落的分切与重新组合

看过原著的读者,可能都不会忘记开篇的第一句话“达罗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5]。小说开头不加任何铺垫直接进入主要情节并使读者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而影片故事的开始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画面。在序幕徐徐拉开后的1分35秒时,观众就被置于一个残酷的战争场面:铁丝网后,赛普蒂默斯一身破碎的军装,头戴钢盔,站在深深的战壕后面,满脸紧张恐惧之情。飞机的轰鸣声、炮弹的爆炸声、子弹的穿梭声充斥于耳。屏幕下显示:意大利,1918。随着满目惊恐的赛普蒂默斯一声大喊:“埃文斯,不要过来!”画面上顿现炮弹击中下的血肉横飞和“嗵嗵嗵”似炮声又似沉重心跳的声音……两分三十五秒悠长忧伤的钢琴声响起,镜头转到1923年伦敦达罗卫夫人的家中。故事正式开始。在电影序幕中,赛普蒂默斯的画面出现一分钟后,达罗卫夫人才出现在观众面前:高挑的女主人公,身着浅绿色长裙,伫立在镜前,内心的声音伴随着画面响起:“上帝遗弃的人是如此的孤单,已故的人不再受到伤害……我认为不再存在上帝了,所以活下去是危险的,即便只是一天。”

影片改编了小说开篇但保留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伫立凝视冥想的片段,而此时冥想的内容却发生了改变。表现女主人公内心话语中的“the dead,harm,and dangerous ”这些词语很自然地使观众将一二画面连接起来,并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赛普蒂默斯是怎么样的角色?他与达罗卫夫人有什么关系?电影的时间背景又隐含什么意义?这样的开篇自然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理。而且赛普蒂默斯提前登场,占据前台使观众对这个人物在影片叙事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冲突与有着如何的命运结局产生强烈的关注,进而拉近了观众与赛普蒂默斯的情感距离。而残酷的战争场面使潜在的生死主题立刻呈现出来。因而这个场景的改编对体现主题、调动观众情绪是比较成功的。

(二)场面的组接与再创造

电影8分55秒,街上传来一声巨响,受到惊吓的达罗卫夫人向花店窗外望去,炮弹声、飞机声与穿梭的枪弹声再一次响起,在紫蓝色花束间,赛普蒂默斯一脸惊恐,颤抖着双唇站在窗外向里凝望(画面中两人第一次“对望”)。影片行进至15分钟时,当达罗卫夫人得知达罗卫先生要与布鲁顿夫人共进午餐不回来吃饭时,她退回属于自己的房间,轻轻掀开窗帘,看着外面随风晃动的大树,突然,赛普蒂默斯恐惧的面孔与晃动的大树叠加在一起,画面上出现了两人第二次“对望”。

在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这两处“相互对视”,但促使女主人公凝望的原因与小说一致——车胎爆破和未收到布鲁顿夫人共进午餐的邀请。影片对原著这一情节进行了形式上的改编,使原本不曾谋面的两人在影片叙事上出现了直接的交集。画面中的这两个人物似乎都处于恐惧状态,这与小说中的人物特性相符。而且在观众惊诧困惑的同时不由对二人似有若无的联系产生无限联想,引导观众思考画面后的主题含义。因此,此处的改编形异而神似,极大增强了影片的冲突性与表现力,调动了观众参与影片阐释的能动性,凸显了影片生死的主题。

(三)小说中人物大篇幅回忆的删除与拼接

小说第四部分用了11页的篇幅叙述彼得在伦敦街头漫游时的所思所想。其中包含彼得对克拉丽萨的情感纠结以及彼得尾随一位漂亮女士数街的场景。而在电影中这一部分被完全删去,直接叙述小说第五部分的内容。此时的彼得来到公园的长椅上小憩,而另一长椅上坐着赛普蒂默斯夫妇。小说中人物并没有交集,只是出现在同一地点,彼得在回忆他、萨利、克拉丽萨与达罗卫年轻时的感情纠葛;赛普蒂默斯处于死亡的阴霾下备受折磨。而在影片中,两人出现了似有若无的联系。随着彼得四周环视,赛普蒂默斯夫妇出现在观众眼前。当赛普蒂默斯情绪失控,大喊道“its not the mind;…no more doctors,no more lies ”妻子起身暂时离开,随手抱起跌倒在地的小孩并送还给与彼得坐在同一条长椅上的老妇,彼得随即起身准备离开,当他走近赛普蒂默斯时,恐惧的赛普蒂默斯重复呼喊着“埃文斯不要过来”。此时屏幕上交叉出现彼得困惑的表情,妻子飞奔而来安慰受惊的丈夫,彼得的频频回望……这段长约5分钟的公园小憩场面将彼得、克拉丽萨与赛普蒂默斯平行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陌生个体间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使影片中不同的场景环环相扣,紧叩观众的心弦。

(四)影片对小说第六部分的凸显

这部分的播映时间长达36分钟,占三分之一的影片长度(小说中仅占据10页篇幅),其中赛普蒂默斯的场景占据20分钟。从叙事话语时间的分配上,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在电影叙事中的分量之重。其中令观众最为揪心动容的是赛普蒂默斯对自我罪行的忏悔。当听到 “战争”一词时,他情绪激动地坦诚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在战争中自己失去了感觉,他人的被伤害与被杀他都变得漠不关心。这是一种罪恶,人性的死亡。”面对赛普蒂默斯字字顿措的悲情诉说,面无表情的精神科专家却提出空洞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倍感压力的时候……需要克制,平稳感”,并提出隔离病人的方案。而最具悲彩的是赛普蒂默斯跳窗自杀的场景。当搭载着女主人公女儿的双层大巴车在街拐角处停站时,一个白色的法式窗户跃入画面,随着镜头的拉伸嵌入,观众看到蜷缩在沙发上颤抖的赛普蒂默斯。他痛苦地双臂紧抱,在忧郁的歌声中喃喃自语:fear no more。目光游移于蓝色留声机与白色玻璃窗之间,随后被妻子轻声地哼唱声吸引,幻想与恐惧消失,开始与妻子一起装扮帽子。此时的赛普蒂默斯显得风趣而富有柔情,而两人深情的相拥被突然到来的霍尔姆斯医生打断,妻子勇敢地出去阻止,惊恐的赛普蒂默斯环顾四周,目光迅速扫过黑色剪刀和没有火焰燃烧的壁炉,最后落在明亮的窗户上,顿时他的表情不再害怕,目光不再游离,身子不再蜷缩,深吸一口气毅然打开窗户,坐在窗沿边望着楼下栅栏上黑色的利角,当医生闯入的一瞬间,他大喊道:想要我的生命吗?那就给你。伴随着这种简短震撼的语言纵身跳下……而在这一部分中最具批判意味的是精神科专家无动于衷漠然的表情与所谓的政客在餐桌前高谈阔论年轻人应移居海外时的场景。年轻的命运似乎俨然掌握在权威的手中,小人物的生活似乎顷刻就可以被完全改变甚至被毁灭。随着跳转的画面,不同场景相互交叉,调控着观众的情绪和观众对人物的情感距离,引导观者对影片意蕴进行深思。

结 语

通过以上对影片改编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电影改编将表现同一时刻内不同时间或者是不同空间的场面进行巧妙地增删组合,将表现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幻的重要场景别具匠心地并置穿插或对照。这种对小说素材的增删切分与重新组合具有结构形式和电影内容的双重功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功能,扩大了叙事范围,丰富了叙事表现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影《达罗卫夫人》的叙事转换手法在凸显人物、贯通情节、明确主题以及观众的审美接受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也是电影改编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

[2]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9.

[3] 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40.

[4] 郑雪来,主编.世界艺术与美学(第一辑)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07.

[5]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达罗卫夫人[M].孙梁,苏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

[作者简介] 李侠(1977— ),女,陕西蓝田人,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化疗会让患者死得更快 下一篇:《东邪西毒终极版》:先锋电影的终结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