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院井式建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1 09:21:50

浅谈合院井式建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运用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时期,同时城镇化建设也带来的“城市冷漠症”,如:农民离开土地搬进高楼、由“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单位职工搬出集体宿舍住进商品房小区、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等等。原先关系融洽的街坊邻居、单位同事变成“相见不相识”的陌生人。原来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也随之变成无奈的“生人社会”,居民对社区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了,我们赖以自豪的传统邻里文化也面临着进一步的瓦解。

关键词:城市冷漠症;小城镇建设;合院井式建筑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period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brings about the "urban cold disease" such as: farmers leaving the bungalowe into high buildings, by bcoming "countryman" into "oppidan"; workers leaving collective dormitory into commodity living district, by "department person" becoming "society person", and so on. The Original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neighbors, colleagues have become "meet strangers", and original mutual helpful "acquaintances society" has become helpless "strangers society". The the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o community and social of residents has been reduced, and the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culture that we proud of also face a further collapse.

Key words: the urban cold disease;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the courtyard well typed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如何拉近邻里关系、重塑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邻居节”活虽是好的尝试,但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平台和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邻居节”仍然停留在传统结构的方式上,其效果必然差强人意,实践也证明了“邻居节”活动难以保证常态化。

合院井式建筑是借鉴北京四合院等传统民居的特点及其身后的中华文明内涵,通过优化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功能布置,在小城镇建设中为居民提供一系列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为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冷漠症”提供一条思路。

1、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城镇化建设膨胀发展时期

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事实正是如此,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膨胀发展时期,如何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是现阶段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前不久烟台市专门出台了“烟台市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对推进全市城镇化做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在完善城镇体系方面,重点建设小城镇,大力搞好中心镇、特色镇、枢纽镇的规划建设。将按照“功能完备、实用舒适、环境优美”的标准,建设一批小城镇。计划将全市6800个村庄调整合并为2500个新型社区,一步到位将农村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城镇社区。

2、城市冷漠症及邻居节的背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关系一直很被看重。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描写和谐邻里关系的诗句,如“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似“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个宝”、“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这样的民间俗语更是脍炙人口。但随着城镇化发展,由城镇化带来的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化现代社会转变,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由住平房到住进高楼;单位职工搬出宿舍住进商品房小区、原先的“单位人”逐渐成为“社会人”,原先关系融洽的街坊邻居变成“相见不相识”的陌生人了。原来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也随之变成了无奈的“生人社会”,居民对社区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降低了,我们赖以自豪的传统邻里文化也面临着进一步的瓦解。

如何拉近邻里关系、重塑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国各地开出了好多药方,比如许多城市开展的“邻居节”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邻居节”活动值得肯定,然而,它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节日效应只能是表象和暂时的,现在人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和连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举办节日化的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结构的方式上,开展“邻居节”活动,也就往往难以保证常规化,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冷漠症。

3、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常见组合建筑形式,它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对称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位置坐北朝南。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它对外通过一个街门和其他街区联系,具有封闭和安全功能;内部中间有庭院,院落宽敞,是整个建筑的中心,连接各个功能房间,人们在这里穿行、休息、交流和家务劳作,展现的又是包容和亲近。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建筑结合胡同就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和谐网络系统。

图1、典型四合院

4、“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的城市规划理论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认为要做好一个城市规划,必须一开始就目标长远,中间不应该经常改变。他形象地说:如果你希望城市长成一只大孔雀,你却没有把大孔雀的框架定好,而是做一小块一小块的开发,就像是在做一只只的小火鸡,你做了100只小火鸡,也不可能变成一只大孔雀。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是把全岛当做一个问题来解决,一开始就把它设计为一个大孔雀。事实正是如此,新加坡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成为著名的花园城市,是亚洲乃至世界宜居城市的典范。

刘太格进一步阐述他的规划理论,即: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他总结新加坡规划成功的经验时说:对人多地少的地方处理恰当可以促进经济;西方理论、东方采用;思路清晰、不随时尚;好的城市可以提高民族尊严。

刘太格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做好身份融合和成长预期。一座城市应该按照远---近、大---小、未来---现在的顺序;依据:功能---形象、科学---艺术、策划---实施、规划---建筑等原则策划好城市的器官和分区。一座城市犹如一个合唱团,有独唱演员,也应该有群众演员。城市也是如此,不能每座建筑都做成标志性的,还应该有大量的背景建筑。建筑不应该成为城市的孤岛,使街坊与街坊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失去亲切的联系。

按照刘太格的设想,城市族群犹如人类血缘关系一样,有爷爷、有父亲、有儿子、有孙子。城市由片区、新镇、小区、组团组成,犹如一个成年人必由婴孩、儿童、少年、青年成长起来一样。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个性,中小城市更应该传承民族文化。

5、合院井式城镇规划浅析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睦邻关系,应有创新的思维,应该借鉴北京四合院等传统民居的特点及其身后的中华文明内涵,优化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功能设计。

按照刘太格的规划理论,将小城镇分解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小区----组团----住宅单体。即小城镇是由若干住宅小区和必要的公共商业服务建筑组成;小区是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住宅组团是由若干最基本的住宅建筑组成。

合院井式城镇规划就是按照以上理论,以街坊合院为中心(组团)、以单元邻厅为节点(住宅单体)、以井式街道为干线、以若干功能社区(小区)为平面组合,规划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在合院井式城镇规划中,邻厅----合院----广场是其中的核心三要素,井式街道在其中起纽带连接作用,他们共同为居民创造了一系列方便沟通的公共空间,最大程度的把立体人际交往拉回到平面人际交往,尝试从根本上消除日益蔓延的“城市冷漠症”,为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探索一条新路。

邻居的交流空间---邻厅:

图3是当下普遍流行的一梯二户多层住宅单元布置图,图4是设计了邻厅的住宅单元布置图。与图3相比较,图4方案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入户门由中间布置移到了北端外侧;二是入户门前设计了专门的门厅。通过设置这样一个门厅(即邻厅),就将原本只起上下交通和户内外进出作用的平台赋予了新的功能,为每单元每层邻居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邻厅使用面积9.55平方米(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大),相当于每个的单元公共起居室,让大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治家、育子经验,孩子们不用下楼在这里玩耍做游戏。

街坊的交流空间---合院

图5和图6是两张典型合院住宅组合平面图,它类似一座大号版的北京四合院,由前、后、左、右四座建筑合围成一个封闭的庭院,周围各住宅单元的出入口都通向该庭院,庭院左右有专门通道与街道和其他合院相连接。庭院内有休闲设施、有运动器械,还有树木花草,有通往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一般一个庭院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满足十―十二个单元、一百二十户、三四百人的休闲娱乐需要。庭院平时就是天然的社区文化大院,人们在这个相对安全、开放的大院内可以进行各类活动:散步、纳凉、打羽毛球等等,一年一度的邻居节在庭院举办,更能达到和谐社区的效果。

3)、城镇的交流空间---广场

图7和图8是两张典型合院井式住宅小区平面图,小区由八个合院和一个社区广场组成,八个合院簇拥着中间一个社区广场,广场四周的街道连接各个合院并共同通往社区广场,使广场自然成为小区中心,广场长、宽一般在60―80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可供小区内举行集会、各种演艺表演甚至集市贸易。广场同时设计小公园,承担小区人流沟通的公共平台。

小区内的街道属于城市慢行道,主要承担小区内居民出行需要。各小区之间的道路设计为主干道,承担城镇内车辆交通。

6、结语

城市经常被人们称作“石头的史书”,而规划就是为城市撰史。人类的城市历史已经走过了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老的城市在慢慢的变化,新的城市也雨后春笋般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不管怎样,作为人类文明的化身,城市仍有许多东西是不能够被改变的。我们在进行新城镇规划设计中,应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规划理念,科学合理的搞好社会主义新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

附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施工放样方法及精度的探讨 下一篇:探讨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