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11 07:41:33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问题意识的探讨,以期引起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改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更是越来越低,对于一些问题一是不敢问,二是不愿问,三是不知怎么问。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创新的。于是,笔者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教师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观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①不知怎么提问题;②发现不了问题;③不愿提问题;④没机会提问题;⑤不敢提问题;⑥提问层次较低,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透过这些问题,发现学生和教师问题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都集中在教师在指导策略上,即指导学生整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策略研究和指导。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五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民主氛围,强化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自我意识,在弹性思维空间中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对活动内容的自我解读与阐释;要鼓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充分表现、自主创新。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有思则有疑,有疑则有问。

二、活化思维方法,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 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应为学生活化思维、创造想象和强化问题意识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或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地用文字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正成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探索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兴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

三、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一是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应改教师设疑为学生质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质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探究时如何质疑。二是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激发起来,就能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可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其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只有问题意识才能孕育问题意识。”教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态度、思考能力和研究习惯,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只有教师具备问题意识,具备探究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观点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五、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关键因素,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线索。“强化问题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叫做三阶段四环节五方法的“问题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的呈现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地说,三个阶段是由自主学习阶段、探究学习阶段、分组活动阶段构成,四个环节指教师的“导”由“定向导学设疑导学点拨导学迁移导学”四个步骤组成,学生的“探”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定向自学互助探究质疑释疑分组活动”四个步骤。五个方法是指一法是问题采集法:将生活中耳闻目睹或直接感受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搜集。二法是现场设问法:围绕身临的活动内容由师生共同设问,相互研讨。三法是环境诱导法: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创设一种浓郁的思绪源,如贴一些画、画一些符号、存放一些新奇物品等。四法顺势利导法:利用身边现成的事物、现象、变化等进行启发式思考。五法是个别引领法:发挥少数问题意识强烈学生的引导、带领和影响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教研实践,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实行平等教学和民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得到了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敢问、乐问的学生增多了,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到有效改善,学习方式也有了显著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转向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卓有成效。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才会有“学”有“问”。每一个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在指导活动的始终,创造条件养成学生敢问、会问、乐问、多问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勇于创新、思维独立、个性鲜明、热爱生活的学生,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目标、建制与职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15):25-28.

[3]梁燕霏,郑飞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推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