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

时间:2022-07-11 02:26:08

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

【摘要】“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差之千里。要真正达到这项转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政府的参与,其次需要企业进行积极的配合,更需要时间的堆积和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现“真正”的中国产品。

【【关键词】】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 创新 品牌 技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制造”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到现在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什么是“中国制造”?这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只要在中国国土上制造的就属于中国制造,而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属于中国或其他国家。正如前商务部部长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生产出十二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喷气式客机。所以仅仅中国制造并不能说明国家的崛起、发达,而是要转向“中国创造”――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所造的,而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或国外生产。

但如何才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呢?

一、需要政府的扶植

在有些领域,中国政府给外资准入、土地、财税等的优惠超过了中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纲,使中国制造蓬勃成长,使中国创造步履蹒跚。中国传统文化太讲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多人不怪”,“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让人不是怕人”,“退后一步自然宽”等等,总之客为大,客为先,客人坐上席,极端地“宁赠友邦”,这些观念无疑影响着政策向中国制造倾斜,挤压着中国创造的空间。中国政府必须用政策扶植中国创造。像那种一个外观专利各费共收11905元,一个发明专利各费共收86005元的政府收费,肯定不利中国创造的成长。消除中国创造成长的体制,已刻不容缓。

具体来说,中国创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首先要具备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就是创新意识,就是与时俱进,就是每天想着改变和革新。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意识在先,目前我们市场上之所以盗版行为横行,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想创新,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模仿别人简单,成本又低,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我们的反盗版呼声很高但收效不大。因此,中国创造首先的要求就是改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第二,要建立起科技创新的机制。

要实现中国创造的理想,我们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就是举国上下齐动员,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基层企业。建立起以科技为先导的制度和氛围。只有把科技创新纳入我们的社会机制中,形成完整有机的制度保证,促使科技创新成为整个制度创新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第三,法律保障就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强化。

我国加入WTO后,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先后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诸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后的知识产权法更符合Trips协议的原则,使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空前的完备和丰富,但问题是:在我们比较先进的知识产权立法面前,我们的法律实施还不尽人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我们要想把中国创造建立起来并扶植下去,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律的实施。

第四,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品牌创新。在中国制造的环境中,尽管我们承揽了产品制造的绝大部分环节,但品牌却是用别的国家的,我们只赚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费。

第五,中国创造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及投入。

我们必须制订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都要有战略,特别是企业必须有微观的战略和步骤。要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他人。

第六,中国创造就是创造出核心技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质量。

二、企业也应该有着“中国创造”的思想

第一,尊重知识和技术型人才。企业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共识。企业需要专业技术、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层次人才,要舍得用高薪留住有能力的人才。人都是理性的,这种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从长远战略考虑,投资一定资金经营产品创新。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目光,舍得投入金钱和时间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产品是否创新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学习创新。

第三,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品牌。⑴在客户心目中树立品质好的形象;⑵不要打价格战,价格战可能是最方便的竞争方法,但是做到最后,大家只能降低成本,产品的品质肯定不会很好,最终受到损害的只能是消费者。

第四,注重从市场反馈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完善。因为“创造”的产品,要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来达到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目的。所以在新产品推出后,需要及时对新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及时改进,让消费者真正的满意。

“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差之千里。要真正达到这项重大的转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全民族的支持下,“真正”的中国产品将会出现世界各个市场上,受到全球人民的推崇和赞誉。

参考文献

[1] 尹明善.看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谈起.法制日报.

[3] 价值中国.国际市场.

作者简介:贺叶(1987-),女,四川泸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成都鞋业出口贸易的问题浅析 下一篇:中美稻谷投入产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