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

时间:2022-07-11 01:02:25

让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

摘要: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关键词:学习素材;生活知识;实验生活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2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012年人教版化学教材也做了一些新的调整,从教材的变动可以看出,编者们正努力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新教材的变动力图通过启蒙阶段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综合的科学世界观和提高对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笔者在与部分学生交谈中,学生反应自己学习化学的感受。刚接触化学,兴趣盎然,感觉化学教材精彩,实验好玩,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自己俨然是一名化学家,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随着分子、原子等离子概念的出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层出不穷,枯燥难记的元素符号、化合价搞得学生焦头烂额,很多同学开始认为化学难学,而且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看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知识渗透、方法形成、系统建构等多方面还得处处体现生活的缩影,尽早让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走向融合,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让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生活中选取适当的学习素材,创设鲜活的生活情景

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身边的事和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观察的敏锐程度、思维的深度和灵活度有待培养和加强。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显化复杂事理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家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铁锅生锈?红糖为什么会转潮?用久的热水瓶内有水垢怎样去除?衣服上的圆珠笔油怎样洗去?等等。这些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都是难得的学习素材,鲜明的问题情境必将引导学生寻找原有知识储备、经验水平和当前呈现的生活情景之间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生身边的新闻层出不穷,蕴含的化学知识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既可以通过讲述火灾新闻,播放灭火视频,也可以引领学生观看“水火相容”实验(白磷在热水中燃烧),让科学实验去冲击“水火不相容”的生活感受,用好新闻事件中的化学元素,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以及会给我们健康带来哪些损害等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笔者就以本市居民集体向政府反映,双钱橡胶集团周围空气被污染的事例创设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联想相似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验中安排生活小窍门,营造有机会就做生活实验的好氛围

化学实验不但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化学重要形式,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好方法。如果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例如,在进行溶液部分教学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先进行食盐、蔗糖、面粉、植物油的溶解能力比较的实验,让他们体验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体会对比实验中如何恰当地控制变量,为课堂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做好“热身”。课后,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生活小窍门,如何清洗衣服上的圆珠笔油、水果渍、血渍等等。化学的价值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的功效处处发光芒。又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补充一些家庭实验,如用玻璃杯、饭碗和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采用白醋做酸的通性验证实验;使用牛奶、蛋白粉、鸡蛋清等家庭常用的食品来加深对蛋白质的认识;使用碱面、食盐等家庭添加剂和调味剂来巩固盐的有关性质等等。生活化的实验用品和实验器材,使化学课堂更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不少同学感叹:家里的厨房不就是我最好的化学实验室嘛!

三、用生活中常见物品作教具,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身边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的再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难以与学生的抽象思维完全吻合。直观的教具,生活化的教学模型,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有趣。在进行“催化剂”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吃的方便面、火腿肠、薯片等袋装食品做实物教具,让学生仔细阅读配料表,知道某些成分的作用,并打开包装袋认识里面的干燥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懂得了很多被忽略的化学知识。在讲水的净化时,用数码相机拍摄家用净水器的过滤柱和净水过程,并制成电子课件,增加了动感和直观效果。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虽然微观粒子不能被肉眼所见,但可以通过它与宏观世界的紧密联系的关系,创设丰富多彩的宏观现象,启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进行深刻细致分析。例如,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受热会减少得更快;不开油烟机,厨房中油烟味能充满整个房间;一块糖放入水中,不断搅拌,很快溶解,最后不见了;瘪的兵乓球放入热水中,马上鼓起来,恢复如初等等。教师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过早的灌输结论,讲解生硬的纯理论,更多的尊重学生原始的朴素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反思,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课堂来点小幽默,采用生活化的语言

在讲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化合价”时,+7价的锰元素形成的是高锰酸钾(KMnO4),而+6价的,形成的是锰酸钾(K2MnO4),+7价的比+6价的高,这样就不容易混淆了。下册第十一单元“常见的盐”时,很多学生对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俗名难于区分,可以把这两种物质戏称为两兄弟,哥哥是苏打(碳酸钠),弟弟是小苏打(碳酸氢钠),生活化的小比喻,能使学生情绪迅速饱满,思维积极活跃,所学知识也就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化枯燥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让抽象变得形象生动,可触可摸,学生的学习才会孜孜以求,乐比不疲。

五、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化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化学课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在学习氧气的溶解性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自己说明水中确实溶解了一定的氧气,体现出“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学生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出鱼虾能在水中生存,实验中又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又如在介绍气体的溶解性时,可以给学生举了蒸蛋羹的例子,在打散的鸡蛋液中一定要加入凉开水,而不能加冷水,这样蒸出的蛋羹才能鲜嫩爽口,否则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较差,原因是冷水中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氧气。[3]在学习盐的有关性质时,可以用蒸馒头的实例来加以说明,碱放多了面通常会发黄发涩,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白醋,消耗过多的碱(碳酸钠),通过生活事例,学生对碳酸钠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在深度上得以加强。学习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社会”蛋白质的变性时,我列举了如皋食品有限公司在加工蔬果时,先用热水烫漂,使VC氧化酶或多酚氧化酶等蛋白质变性而失活,这样就减少这些酶使蔬果变成褪色的情况,使蔬果看起来色泽鲜艳、口感清新。这些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学习变得轻松且愉快。

当然,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教师自身先使化学学科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帮助学生将生活知识化学化,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濮江,伍小红.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中学讲授教学中的启示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 吴宏. 浅议化学教学中的“以生为本”[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 张亮. 浅谈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5)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课堂“意外”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