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公开课典型性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11 12:25:49

【前言】对信息技术公开课典型性问题的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同次公开课中,另一位教师处理这个教材主题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任务要实现的效果是“一只鸟沿着给定的路径飞”。她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小鸟出现在舞台,让学生先探究,后上台操作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小鸟飞起来,学生探究,上台演示。...

对信息技术公开课典型性问题的思考

每年都要听许多公开课,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也是尽心尽力,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预演了好几遍”,这样的公开课一般没什么问题,可是有时候要借班上课,在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总觉得不能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评课时,经常能听到授课教师的抱怨:“学生怎么这么差。”评课教师也会感叹:“学生真差。”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在看似准备得很完美的课堂下,学生学不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难道真的就是学生差吗?

一、资源包使用效率低。现在很多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上课走神、听不懂、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过程,特意地在课前把一个个任务的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制软件预先录制,到上课时发给学生使用。这种设想是好的,但是在课堂上遇到困难真正运用视频教程自学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我想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学生只是某些步骤不会,他会觉得没必要看视频,看视频会占用他们较多的时间。其二,教师没有交代怎么用,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例如学生不会配合“暂停键”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视频里无法找到,例如演示“flash的颜色填充”,也许他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打开“混色器面板”而不是不会填充。其四,教师能给的操作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没有时间观看。综合以上因素,我想教师是不是把重难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录制一小段,然后花一点时间简单介绍视频的内容及使用方法,切实在课堂上提高资源包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让资源包成为课堂的点缀。

资源包里另一种常见的帮助方式就是文字教程,这些文字教程大多图文并茂,清晰的界面截图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像说明书,美中不足的是占用页面过多,学生不能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无论是视频帮助还是文字教程,学生使用的时候都要在界面间频繁切换,使用不方便,那为什么不使用黑板,适当做些板书呢?让学生一抬头就知道今天的任务、操作重点要点,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简单扼要,同时不影响操作。我们不能一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就把传统优秀的教学手段束之高阁。

二、讲解演示时间过长与讲解演示时间不足。有些教师习惯自己演示一遍再让学生模仿着做,例如有一次授课的主题是“制作路径动画”,教材内容较难,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做适当演示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口气演示到底,有一个教师从文件打开,做背景层,做动画层,做引导层,全程做详细讲解与演示,我估算了一下,所有步骤之和不少于20步,时间接近8分钟,试问这么长时间的观看,这么多步骤的演示与讲解,学生怎么记得住,不用说学生了,就是没有动画基础的老师来做也做不出来。所以过犹不及,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没有什么收获。

同次公开课中,另一位教师处理这个教材主题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任务要实现的效果是“一只鸟沿着给定的路径飞”。她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小鸟出现在舞台,让学生先探究,后上台操作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小鸟飞起来,学生探究,上台演示。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让小鸟沿着给定的路径飞。她把整个大目标分解成三个学生易于实现的小目标,讲、演、练有机结合,学生任务完成率高,得到了评委与教师的一致肯定。可见,该讲的要讲,该演示的要演示,至于讲多少,如何讲,演示多长,怎么演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掌握。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怕被贴上“灌输”、“机械式”教学的标签,不敢讲,不敢演示给学生看,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美其名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要知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要求、有信息反馈、有反思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学生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在自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当讲则讲,当演示则演示。在一次授课主题为“EXCEL函数计算”的公开课中,教师在没有介绍最大值、最小值的函数名、功能及用法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做“求最值”的任务,结果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干脆用前一个任务用到的求和函数进行计算。

三、没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有些学生早已掌握教材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特别是有参加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同学,他们基础好,能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小老师”的资源,给他们安排新任务,探究下面的内容或指导别的同学学习,他们就会聊天,玩游戏,破坏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在一次大赛中,由于内容较难,有些教师又没有把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较多,教师只好手把手地教。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我注意到整个十几分钟的上机时间,她就指导了两位学生,很多学生得不到教师与同学的有效指导,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充分利用“小老师”的资源,让优生帮忙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则效果肯定会好得多。在我的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上机期间,我主要是观察学生遇到的普通问题及发现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然后通过发“分值卡”的方式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帮助热情,而且提高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表达、沟通能力还是上机操作能力,最终实现后进生有进步,学优生学得更好。

课堂上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些教师发现时间来不及了,不能按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就压缩每个任务留给学生思考与操作的时间,只顾牵着学生向任务奔去,看起来确实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可这是自欺欺人,教师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操作的时间,不管学生“消化吸引”了多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时刻紧张着,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情绪被压抑、被“绑架”,惹得学生不愉快,有的学生当场就叫嚷:“老师,我还没有做完呢。”我想与其压缩时间不如减少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的内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2]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所以,在我们精心准备、认真执教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能一句“这些学生真差”了事,应该反思我们的行为,反思我们还能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学有所得,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我们应该本着这样的精神,努力创建高效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晨辉.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2]舒丽群.课堂何处不生成[J].江西教育,2011.11.

上一篇:中德教师教育实习阶段的比较及启示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注意的“三要四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