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模式转变

时间:2022-07-10 11:59:3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模式转变

【摘要】为适应我国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注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使他们既能够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又能具备良好的医学素养,进而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因此,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模式;重要性;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一名词的提出,使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必须顺应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法律知识,打破传统医学弊端的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有效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医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一些医患纠纷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让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引起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些现状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国内外学者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人文素质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张宏[1]认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除了专业的医学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医学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质却是对一个人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综合体现,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2]等人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时代摒弃,开始注重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因此,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余天雾、李静[3]等人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社会医疗纠纷案件频繁发生,这大多数是由医患矛盾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临床医学经验,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吴珊珊、李艳艳、李微霞[4]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医学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校园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学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地链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其爱岗敬业,为患者着想,丰富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缓解医患纠纷频发难题,进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所谓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作用于医学模式,创新医学模式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郭瑞[5]认为:我国近代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它主要致力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存在法则,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疾病作为中心,医生起到主导作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以技术为中心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的发展需求。医患关系变的单一且冷漠,且与利益挂钩,忽略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重了治疗负担。因此,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患者要兼顾疾病与心理的关怀,顺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路岩、段志军、杜建玲[6]等人认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够。这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对现实利益过于看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医患关系认识不到位,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持不严谨态度。医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为,医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医患关系缓和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生应尊重法律,从法律层面去考虑医患问题,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对患者基础的问题细心讲解,保障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的对称,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有了法律的保障,医生才会放心大胆投入到治疗工作之中,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为医学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够综合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这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胜、傅琛[7]等人认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外在表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要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当前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与患者之间成了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质底蕴的医生,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方面的关注患者,使医患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最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完善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邱晓霞[8]认为:当前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问题加剧,因医疗事件产生医患纠纷甚至走上法庭的现象逐年增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能够使医生在医院工作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胜、傅琛等人认为: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结构的资深教师团队。即使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却缺少人文素养教学方面的能力,造成了医学生专业医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医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力基础。陈芳、赵海录[9]等人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50%左右的医学生从事医疗服务,为了使这些医学生能够顺利上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学到一定的医学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效果远比单一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把传授法律道德知识与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识维护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权益,切勿使学习的法律知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识贯穿于对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课程学习的始终。孙鹏、刘诗权、胡智昕等人[10-1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识。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法律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转变为内在的道德,为以后成为医务工作人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以及话剧大赛等活动,使医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具体的案件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使医学生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转移,进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巩建鹏、李燕琼[13-14]等人认为:要想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将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医学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医学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制,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生法学知识不足的局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51.

[2]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等.构建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537-1538.

[3]余天雾.探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60-161.

[4]吴珊珊,艳艳,李微霞.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38.

[5]郭瑞.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视听,2012,(6):67-69.

[6]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8]邱晓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8):757-759.

[9]陈芳,赵海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1]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J].内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时代,2014,(14):62-63.

[13]巩建鹏.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6-247.

[14]李燕琼,夏波.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全程———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9.

作者:李微霞 梁修才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上一篇:声乐教学方法多元化策略探究 下一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