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流动状况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10 11:16:52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流动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由于其地域、民族和性别的因素,其职业流动状况如何呢?通过比较研究,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在职业是否流动以及职业流动原因方面与其他群体存在差距。我们只有综合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才能逐步消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在职业流动中的不利因素,在各地区、各民族和各性别之间创建和谐的就业和劳动关系。

关键词:职业流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23-0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劳工组织在2001年就业论坛上通过的《全球就业协议》明确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各地域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流动与其他群体相比是否会存在差异呢?如果存在差异,我们又将如何改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流动呢?这是笔者力图去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职业流动。所谓职业流动,就是指寻找和变换工作的过程 [2] 。职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笔者将代内流动操作化为是否流动和流动次数两个变量。对于代际流动,主要研究代际流动方向,笔者将代际流动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陆学艺认为,中国存在十种职业类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3]。前面的职业类型比后面的职业类型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在代际流动方向中,笔者以父亲职业为基准,如果个人目前的职业类型排在其父亲的职业类型的前面,就认为是向上流动,否则就是未向上流动。

2.民族。赵利生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以文化区分的,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4]中国有56个民族,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别。

3.区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西部地区,同时又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一,广西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 839万,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8%,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 [5] 。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其中少数民族妇女样本278份,占样本总量的24.1%,其他样本877份,占样本总量的75.9%。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流动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职业是否流动

笔者对少数民族妇女样本和其他样本的职业是否流动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职业是否流动情况分布表 (人 %)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妇女样本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为60.1%,其他样本为52.8%,少数民族妇女样本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比其他样本稍微高一点。能否说明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流动比例比其他群体高呢?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统计推论检验,由于群体类别和职业是否流动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62,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38,小于0.05,表明职业是否流动与群体类别有关,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妇女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群体。

(二)职业流动强度

职业流动频率统计的是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流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强度。通过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强度情况(见表2):

表2 样本的职业流动强度情况分布表(人 次)

从表2可以发现,总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5次,少数民族妇女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56次,其他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48次,少数民族妇女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其他样本。我们能否得出这个结论,少数民族妇女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其他群体,这必须进行统计推论检验。由于群体类别属于定类变量,职业流动次数属于定距变量,我们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其F值为0.300,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584,大于0.05,因此,职业流动次数与群体类别无关,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的职业流动强度不存在差异。

(三)职业流动方向

职业流动方向,笔者将其分为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两种。这主要是针对发生过职业流动的样本,通过描述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方向分布状况(见表3):

表3样本的职业流动方向分布表 (人 %)

从表3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妇女样本向上流动的比例为43.7%,其他样本为50.8%,总样本为48.9%,少数民族妇女样本在职业流动中向上流动的比例低于其他样本。对此,我们对其进行统计推论,由于群体类别和职业流动方向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62,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140,大于0.05,表明职业流动方向与群体类别无关,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在职业流动方向上不存在差异。

(四)职业流动原因

笔者把职业流动的原因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为个人原因,比如:提高收入水平、获得升迁机会、专业对口、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等;第二类为家庭原因,包括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结婚生子、照顾家人、辅导孩子等;第三类为社会原因,比如:组织安排调动、原单位倒闭、下岗等。通过统计分析及其检验发现,关于职业流动的社会原因方面,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之间不存在差异。但关于职业流动的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方面,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他群体比少数民族妇女更加重视提高收入水平。少数民族妇女样本中把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为36.0%,而其他样本的比例为52.1%。通过列联表检验发现:其系数λ值为0.146,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12,小于0.05,表明是否把提高收入水平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与群体类别相关,其他群体在职业流动时与少数民族妇女相比更加注重提高收入水平。二是其他群体比少数民族妇女更加重视实现自己的价值。少数民族妇女样本中把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为24.7%,而其他样本的比例为36.7%。通过列联表检验显示:其系数λ值为0.115,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46,小于0.05,表明是否把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与群体类别相关,其他群体在职业流动时与少数民族妇女相比更加注重实现自己的价值。三是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相比更加重视家人团聚。少数民族妇女样本中把为了家人团聚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为27.0%,而其他样本的比例为15.8%。通过列联表检验显示:其系数λ值为0.128,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36,小于0.05,表明是否把为了家人团聚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与群体类别相关,少数民族妇女在职业流动时与其他群体相比更加注重家人团聚。

三、结论及对策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妇女与其他群体相比在职业是否流动以及职业流动原因方面还存在差异,这给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不够稳定,职业收入比较低(统计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妇女样本的收入是其他样本的61.8%,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群体的职业收入存在差异),职业发展的前景不够理想。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综合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首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策方面对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流动方面给予关照与倾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在教育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妇女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水平与其他群体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统计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水平比其他群体低),我们要集合政府、社会和企业各方力量,为少数民族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人力资本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社会和企业要形成关注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流动的良好氛围,在职业进入、职业待遇和职业流动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妇女一定的倾斜政策。最后,少数民族妇女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转变职业观念,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消除少数民族妇女在职业流动方面的不利因素,在各地区、各民族和各性别之间创建和谐的就业和劳动关系,同时也为中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贡献。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批准号: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等.当代中国就业与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2]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2).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4]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责任编辑 陈凤雪]

上一篇:浅谈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 下一篇:新经济趋势下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