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7-10 09:42:13

浅谈初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构建人生大厦的支柱,有了它,人生才能壮丽、辉煌;健全的人格是人生远航的风帆,有了它,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健全的人格是人生靓丽的风景线,有了它,人生才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处于人生“断乳期”的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在人生关键的时期,如果不适时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必将给他们的人生留下缺憾。怎样才能使一个中学生发展成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人呢?这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如家庭的、社会的、自身遗传方面的等等。这里,我只谈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一、学生人格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初中学生在人格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社会和集体的关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差

绝大部分同学对周围的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激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给人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详细因素如下:

1、自卑

或是因为先天资质较差,学习上总是不如别人;或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穿戴不如别人;或是长相、个头而自惭形秽;或是因为性格内向而腼腆、敏感等,每遇事情需要发表意见时,特别是大庭广众之下,常常矛盾心理中产生脆弱的回避心理。

2、孤僻

或是因为父母离异;或是因为自小远离亲人缺乏呵护;或是因为是回头的浪子入不了群,这类学生常常内心封闭,不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嫉妒、仇恨、敌视其他同学。

3、傲慢

或是由于天生聪明常受人赏识而洋洋自得;或是因为家庭经济宽裕常常现阔于人;或是由于人高马大、伶牙俐齿而自觉高人一头。这类学生颠倒轻重,自以为是,不大服从集体组织的活动。

(二)、思想上没有奋发向上的追求

1、没有意志力

这类学生虽然能够想到美好的明天,但优适的环境已经培养了他们懒散的惰性,他们已对吃苦精神产生了畏惧,要么天上往下掉馅饼,要么只好望“洋”兴叹,而始终不愿持之以恒地不懈追求。

2、注意力不集中

改革开放,带来了形形的东西,扰乱了多少幼稚无邪的心灵。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旦他们被网吧、游戏厅所吸引,跃跃欲试,欲罢不能,他们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减弱了,上课打哈欠、打盹或想入非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4、青春焦虑

初中生正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带给学生许许多多的焦虑。对青春期出现的初潮、遗精感到不安,感到害羞甚至害怕;见了异性就脸红,表面上生硬的排斥他们,暗暗地又想接近他们……诸多的青春焦虑,扰乱了少男少女敏感脆弱的神经,有时使他们陷入惶惶然的境地。

(三)、心理人格上的不健全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社会,观察认识自己,把握人生,而是片面地固执地走极端路线。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处于由父母呵护到生理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开始自主地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1、独生子女综合症

家中孩子一个,衣食无忧,生活无忧无虑,只知吃喝玩乐,缺乏技艺,缺乏判断力,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教养,缺乏挫折的承受力。和同学相处,不知如何团结别人,如何帮助别人,不会与人友好平等相处,不会微笑着礼貌待人,关系僵化而不知所以。

2、以自我为中心,排斥父母、老师和同学

在家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管不得,打不得,骂不得。轻则不听不耐烦,重则以绝食、出走、逃学等行为相抗。在校又不知不觉地把这种作风带来,与他人相处不知礼让,不会团结别人,只想叫别人对他好,都来帮助他,关心他。在老师面前受到表扬则沾沾自喜,引以为宠;受到批评则不屑一顾,严厉时则以不完成作业、逃学、敌视老师来对付;更甚至采取匿名信举报等措施来“教训”老师,来显示自己的能耐,而不知上进。

二、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一)、以心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坚定的信念。

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力,他们对自己最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一定的思考,并产生自我实现、成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愿望。这是他们对待自己的形象进行态度选择的过程,是他们构建理想人格模型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各种人格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人格实践机会。

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活动所发挥的作用是课程学习无法替代的。平时,我们通过“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体验助人的愉快,领会以人为本、与人为善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含义。

(三)、开辟心理咨询空间,做好心理调研和矫治。

我们执教的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构建心理咨询的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格心理咨询帮助。并订置各种心理资料,让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四)、真诚关注,潜移默化地引导。

陶行知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些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爱他们的,你是真诚的,你是可依赖的。教师一定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通过互换角色,体验、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使所使用的心理辅导方法“随风潜入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同情他们、监视他们、“教育”他们,更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武断地下判断、下结论,那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对教学感到厌烦,甚至抵触、反抗。这种师生不相容的局面不但无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使他们不良心理愈加严重,甚至沉溺于一种心理怪圈,在痛苦与失望中丧失自我。

(五)创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爱意浓浓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爱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差生”、“问题生”不但不冷落、歧视,不讽刺、挖苦,而且要给他们同等的机会、同样的态度,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温暖。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要把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滋润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生活在亲切、温暖、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感受、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