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2-07-10 08:58:09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 要】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必须以良好的道德为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思想道德的沦陷必将导致教学效率的萎缩,即使老师好好教,学生也未必能好好学,即使学会了,也未必能成有用之才。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

【关键词】 思想道德建设 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一方面由于先进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农村,另一方面是传统美德的缺失。农村成年人精神生活的单调落后,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部分学生正逐渐走向无神、无聊、无情、无知、无纪的严重厌学状态,对于农村学生的素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来改善这一情况呢?

本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基点,也是一个突破口。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改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国内外现状研究及分析

目前,各个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校园活动资源的开发,形成风格独特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如各国对仪式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校园环境文化都十分注重。中国目前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缺乏多样性、敏感性和辐射性。它单一、单调而乏味,充斥陈词滥调;它压抑个性,引发魂灵扭曲;它自我封闭,把学校教育教学狭隘为教室,狭隘为“分数”。恶劣的校园文化它板着面孔而缺乏关爱,死搬教条而缺乏活力,不但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内化为自我要求,激发求知欲望,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反而会压抑学生个性,破坏学生激情,扭曲学生灵魂,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但现代教育的理想无从实现,就连教育者“分数”的欲望也难以实现。恶劣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思维迟钝,文思枯竭,缺乏人文,缺乏个性,缺乏创意,缺乏活力。同时,反过来,学生学习的缺乏个性、缺乏理性、缺乏创意、缺乏活力,又使学生各科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下降,使校园文化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挖掘农村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活动形式。

2 构建农村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本人认为,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或者说是精神素养;另一方面是面向学生的实践能力。

2.1 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

2.2 加大学校与家长交流的空间和维度。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自己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实际状况,无法准确地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在条件容许时,邀请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为这些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家长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3 课外阅读课的开设。要改变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现状,就要设立课外阅读课,语文老师应该协调与科任老师的联系,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煽起学生的读书激情。不难想象,学生高吟这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诗句,定会在拳拳赤诚中怆然涕下,其精神和人格也会在凛然正气中得以升化。

此外,在面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放眼世界,尽可能的吸收外来的一些优良做法,比如把教室扩展到校外,拓展到社区。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必将直接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信力,为教育的进一步工作打下最强大最有效的基础。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我期待,我们青少年的身心都能够在良好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乃至成才!

上一篇:如何理解构建校园文化 下一篇:从关联理论看旅游翻译中的变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