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院审计风险要素以及如何控制审计风险

时间:2022-07-10 03:12:02

浅析医院审计风险要素以及如何控制审计风险

摘 要:公立医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该性质决定了其要严格加强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笔者试从发生审计风险的六个要素出发探析如何控制医院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要素;控制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立医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该性质决定了要严格加强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从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审计结果看,医院每年在违纪事项和金额上呈不断上升态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工作业绩和公众形象。因此,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计风险愈加突出。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其发生风险的时间、地点、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是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审计主体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根据预测的方法和审计业务水平的高低把握审计风险的规律,降低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尚未发现重大的风险,它与审计人员未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未办理必要的审计手续,以及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关。也就是说,审计工作多采取抽样调查,有时对所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一些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现象,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固定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它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被审计的项目存在差错的风险,审计报告只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被审单位做出所谓公允的审计报告进行反映,因而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现有医疗环境发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提升了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类医院实行了重组或兼并等各种形式的资产结构调整,期间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复杂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如审计人员未能做出相应准确的职业判断,就很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无形流失,损害医院利益的同时出现审计风险。

(二)医疗成本支出不实且界限混淆,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成本缺乏真实性,往往用成本的多少来调节收支结余的高低,以完成医院的目标业绩

主要表现在提取的费用和摊销的费用不及时或未摊销,应列支的费用未列或重复列支,固定资产的购进和报废不合规范等,造成成本支出界限划分不清,费用和成本存在混乱,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局限性

目前各类医院均在逐渐采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但因信息化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要求有更切实可行和完备的审计信息系统作为审计保障,而医院在审计软件方面受到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的影响,尚没有十分匹配的审计软件可以使用,极大阻碍了医院审计的发展,提升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内部审计职能置于纪检监察、物价医保、财务科、人事科等部门之下,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另外,许多医疗单位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院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医院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医院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所以也就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监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防范医院审计风险的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审计计划未与风险管理相联系;审计工作方案存在覆盖间隙或遗漏;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后续审计相对缺失。

(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良,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目前,医院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岗位转到审计岗位上来的,相对审计工作比较生疏,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力。主要表现在不具备完成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技术、医疗保险等知识和技巧,不懂拒绝开展这项业务或者不知向他人寻求有力帮助的技巧和方法。医院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而增大审计风险。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治理和营造审计环境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建立围绕《审计法》及相关法规而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以树立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的信心,增强审计的权威性。通过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真正将审计的主客体行为纳入法律体系约束的轨道,从而降低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

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的制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技术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制定各种严密的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和规范事先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保护自身安全, 吸收和借鉴国际审计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法规的制定,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的控制特点,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指标体系,将各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从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审计处理落实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并遵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产出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整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结果,最终达到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目的,并可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参谋作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三)培养专业信息化审计人员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精通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急需一批对审计业务娴熟、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面复合型审计专员。各类医院根据客观条件,加大审计案例的培训力度,利用网络开展网上信息培训等,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基础培训和中高层培训相结合,统筹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整体提高审计部门的审计水平。

(四)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

发展专业审计软件可以更好解决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见性。利用专业数据转换工具,将数据的不可见性转变为可见性,然后按照审计标准进行相应的查询、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审计效率,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展现审计软件的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降低审计风险。

(五)增强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廉洁自律、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形成审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并用法律形式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既要精通有关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

(六)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要提高科学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出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服务职能[J].现代医院管理,2009,(4).

[2]白矾.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9,(1).

[3]董红卫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7).

[4]邱春.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

[5]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财会月刊,2009,(8).

上一篇:浅谈中小型水库的管理 下一篇:浅析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完善